“哦,那就去吧!”
這一問一答之間,父親始終沒有抬頭,而是一直在看他的報紙。本來一件很讓人揪心的事情,就被父親以這樣一種支持的態度而弄得輕鬆起來。這樣一來,蔡誌忠便不帶任何心理負擔地走向他熱愛的漫畫事業中了。
1985年,在獲得台灣地區“十大傑出青年”榮譽的頒獎典禮上,蔡誌忠上台致謝辭時,對著被自己特邀來參加典禮的父親深情地說道:“我特別要感謝我的父親,因為他不逼我繼續上學,不逼我去補習班,不逼我去電腦班,也沒有讓我去完成他一生未完成的願望。因而才使我有機會畫漫畫,感謝父親!”
父愛無言,父愛如山。蔡誌忠的父親雖然不是什麼具備特殊能力的大人物,但是卻是一個懂得“寬鬆”教子的好父親。他懂得不幹涉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長,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對於孩子由衷熱愛的漫畫事業,哪怕是要為之放棄正規的教育,蔡誌忠的父親也能夠做到“無言”的支持。這一點,又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呢?有時候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優秀,而是父母一開始便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將其固定在一定的模式中,這樣孩子又怎能天馬行空地馳騁於自己的潛能中呢?
莫言:想象力是寫作的源泉
若說起2012年最令國人興奮和自豪的事,那就莫過於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事了。莫言原名叫管謨業,出生在山東高密縣的一個偏僻小村落。他的作品有很多,代表作有《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等,其中《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這些作品都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使人讀起來如入神奇夢境一般。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中,稱其“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曆史和現代融為一體”。
那麼,莫言究竟是什麼促使莫言練就這魔幻般的寫作手法呢?
[母親的鼓勵,使莫言度過壓抑的童年]
據莫言本人說,他生來相貌醜陋,總是遭到村子裏許多人的嘲笑。在學校裏,莫言更是因為長相問題而被一些性格霸道的同學打罵。不過,每當莫言哭著跑回家時,莫言的母親都會輕聲細語地安慰他道:“兒子,你不醜。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醜在哪裏?而且,隻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醜,也能變美。”於是,在母親的耐心疏導下,莫言不再自卑,再麵對他人的嘲笑時,他反而能夠做到心平氣和,內心坦蕩。
後來,由於母親的安慰和鼓勵,使得莫言即使在輟學之後也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心態。但是,擺脫相貌困擾的莫言並不總能保持樂觀。由於家庭貧困,小學沒畢業莫言變輟學在家。因為自幼體弱多病,家人給他安排了一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的輕活。
輟學,給莫言帶來了新的壓抑。每當他牽著牛羊從學校門口經過,看到昔日的小夥伴們在校園中打打鬧鬧,莫言心中就會無限悲涼。而且,獨自放牧也不是一件高興的事。試想一個孩子孤零零地坐在荒草攤上,對著一群牛羊,內心的孤獨可想而知。相信,這時如果沒有莫言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莫言壓抑的童年生活是很難捱的。
莫言十幾歲的時候,母親得了嚴重的肺病,再加上那個時代幾乎人人都有的饑餓、病痛和勞累,莫言的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一點希望。為此,莫言產生了一種不祥的征兆,總覺得母親會因無法忍受生活的艱辛而自尋短見。所以,每當他回到家裏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呼喚母親,母親答應了,他便安心了。
有一次,莫言高喊了幾聲“母親”,都沒有聽到母親的應答。於是莫言便嚇得膽戰心驚,四處尋找母親,但是廚房裏、磨坊裏,家裏大大小小的房間都找遍了,還是不見母親的蹤影,他便坐在院子裏痛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