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孩子的夢想靠什麼騰飛?(2)(3 / 3)

1.讓孩子養成想象的好習慣。

想象力雖然能提高孩子的智商,但偶爾的一次兩次的想象,對智商的提升並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要讓孩子經常去想象,養成想象的好習慣。

當孩子在學習時,讓他學著在知識間建立聯係,這是一種想象;當孩子在討論問題、在寫作文時,讓他嚐試用自己的理解去表達,這也是一種想象;當孩子在玩耍和遊戲時,想一些有創意的、好玩有趣的點子,這都是一種想象。

當孩子每時每刻都在想象,他的智商要想不提高也很難!

2.讓孩子過一種充滿想象和創意的生活。

想象離不開空間、離不開氛圍、離不開環境,當孩子在一個充滿想象的環境中生活時,很難沒有想象力。創意的生活包括充滿想象力的父母,充滿想象的家庭布置,多接觸充滿想象力的藝術作品、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等等,當孩子在這樣一種充滿想象的大環境裏生活,想象力一定會異常豐富,他的智商也一定會突飛猛進。

“為什麼?”打開孩子的探索之門

[關鍵詞]

無意識想象,有意識想象,探索,智慧

[想象力指導物語]

有一本書叫《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本書?因為孩子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疑問,他們小小的腦袋裏裝著太多的“為什麼?”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

“為什麼人不能像鳥兒那樣飛翔?”

“為什麼雨後的天空會有彩虹?”

每一個孩子的腦袋裏都有“十萬個為什麼”。讓我們善待這些愛提問題的孩子們,因為“為什麼”之後,孩子就會產生聯想,就會尋找答案,就會想去探索,所以說,“為什麼”打開了孩子的探索之門。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從小就特別愛問“為什麼”,他的問題在老師和同學看來是那麼的愚不可及:“老師,2加2為什麼等於4?”老師被問得張口結舌,難以回答。還有一次,愛迪生有了驚人的發現,他不解地問媽媽:“為什麼母雞要坐在雞蛋上?”

愛問“為什麼”的孩子,他們的心靈是開啟的,他們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好奇的想象,這個世界讓他們感到陌生、新鮮和神秘,他們想要去探索、求知,所以,愛問“為什麼”的孩子是可貴的,是喜歡動腦的,得到答案之後,他們是興奮和快樂的,這種興奮和快樂又促使他們去探索更多的“為什麼”?

“為什麼”不僅是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它還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鋪路石,孩子們踩著它去發現,去探索,去創新,最終走向成功。孩子若在幼年時期養成了探索精神,就拓展了他人生的寬度和深度。

古代曆史學家司馬光小時候就喜歡問“為什麼”。有一次,父親提到了司馬遷,他問父親:“司馬遷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他是很厲害的人物嗎?”父親看他如此有興趣,就給他講了許多司馬遷的故事和許多曆史知識,由此開始了司馬遷對曆史的探索,最終成為了一位曆史學家。

孩子在問“為什麼”的時候,心中也許有自己想象中的答案,這個答案可能是錯誤的,或荒唐的,孩子尋找答案就是去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確。“為什麼?”總是和想象力結伴同行,不愛問“為什麼”的孩子,也不愛開動腦子去想象,更不會因要尋找答案去探索。因此,“為什麼”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打開了孩子的探索之門。

[案例]

天天6歲,和大多的小朋友一樣,他的頭腦中藏著太多的為什麼?他問爸爸:“爸爸,為什麼電視裏會有人,人還能發出聲音?”

爸爸總是啟發天天發揮他的想象力:“你說為什麼呢?”

“嗯……因為電視裏還有另外一個世界,那裏麵也有很多人在快樂的生活。”

“天天真棒!你回答的對極了!”

天天又問媽媽:“媽媽,為什麼你的樣子會出現在照片上?”

“哦,因為照相機把媽媽的樣子照了下來,所以就出現在了照片上。”

“哦,為什麼照相機能把媽媽的樣子照下來呢?”天天繼續問。

“因為照相機具備這種功能啊。”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

“為什麼照相機具備這種功能呢?”天天打破沙鍋問到底。

“這個……媽媽也不知道,要不咱們一起到網上看看,這是什麼原理,好不好?”

“好!”

天天就是這樣一個愛問“為什麼”的孩子,他的“為什麼”經常讓爸爸媽媽無法回答,無奈,隻有和他一起請教書本。爸爸媽媽總是啟發他自己去回答他的“為什麼”,然後讓他自己或者和他一起去探索、去驗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在這樣的訓練下,天天的想象力越來越豐富,探索意識越來越強烈。儼然成了一個小小“探索家”。

[培養孩子想象力的小技巧]

孩子總是有那麼多的“為什麼”,聽起來是那麼的幼稚,回答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久了總讓父母有些不勝其煩,請父母有些耐心,認真對待孩子的“為什麼”,因為這正是鍛煉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探索意識的時候。

父母如果可以這樣對待孩子的“為什麼”,一定可以更好地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1.讓孩子自問自答他“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