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戰爭與和平第二十一章潰退,逃亡(一九四九年)(3 / 3)

由於沒有料到重慶這麼快就棄守,父親由重慶到成都,遇到了很多困難。那時繼母已帶著弟弟搭飛機到海口,再轉往台灣。父親帶了三個小女兒,在十一月三十日,準備搭汽車去成都。結果,短短十公裏的路,走了整整六個鍾頭,公路上擠滿了人,車子過不去。隻好改路,繞到白石驛機場,幸好遇到空軍最後用來撤退立法委員的飛機,剛好有兩個空位子,於是讓父親和孩子們都搭上了,安全到了成都。十二月一日,共軍攻占重慶。

國民黨政府遷到成都後,由於胡宗南手下幾十萬的部隊都在向四川西部集結,蔣介石及行政院、國防部的高級人員,開始在成都照常辦公,原本希望能使戰局暫時穩定住。但重慶附近及四川南部的部隊,很多都不戰而退。不到十天,共軍就推進到距離成都不到一百公裏的地方。十二月十一日,雲南省主席盧漢起義,共軍逼近成都近郊。

最後的晚餐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八日,“行政院”通過決議遷移台北。十二月十日上午,共軍準備進攻國民黨部隊在大陸最後的一個主要城市——成都。蔣介石和蔣經國駐在中央軍校指揮抵抗。到了這時候,國民黨部隊的完結隻是遲早的問題了。

十二月十一日,成都陰雨,天昏地暗,共軍劉伯承快要迫近近郊,賀龍也由陝南進入川北。當晚,蔣介石邀請胡宗南等人聚餐,蔣經國和父親也參加了會餐。正在進餐時,機要室送來一份截獲的電報,是雲南省主席盧漢打給成都劉文輝、潘文華、鄧錫侯等四川軍官的,建議川軍於次日(十二月十二日)扣留蔣介石。眾人得知這份電報內容,無不感到事態嚴重。飯後,蔣介石與各高級軍政人員研究,認為此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當時仍有軍校學生和官兵近五千人,當可保護蔣介石安全。但全盤戰局惡化,甚難扭轉。胡宗南軍及軍官學校官生仍可向西康撤退。為了預防萬一,眾人都勸蔣介石盡早離開,建議第二天拂曉搭飛機去台灣。蔣介石最後首肯,決定次日清晨飛離成都。

午夜過後,大家繼續檢討為何如此迅速地戰敗?參謀總長顧祝同說,西南戰局,由華中失陷,未及一個月,共軍即已進入四川,重慶失陷不到旬日,共軍又已迫近成都,數千裏的距離,節節敗退,實在無法解釋!

最後,蔣介石慨歎道:“過去我們研究戰史,有謂‘兵敗,望風而逃’之句,令人不解,今日我國民黨部隊之敗退,連風都沒望到,就逃了!不知將來戰史如何寫法?”在這曆史性的時刻,蔣介石環顧了四周,然後,一個一個地深深注視這些跟隨他一輩子的親信們。

當大家都靜下來時,父親站起來,恭敬地對自己跟隨一生的領袖說:“校長,感謝你多年來對我們的教誨、鼓勵和支持。我們會追隨你到台灣,繼續共同奮鬥。”全體也都跟著站了起來,做了敬禮。

蔣介石退守台灣

天剛亮時,蔣介石和蔣經國已準備妥當到機場,離開成都去台灣,父親和其餘幾位同誌隨侍在側,無聲地看著蔣家父子出發。共軍已攻臨郊外,為了離機場近,也為了安全,蔣經國令車子停在陸軍官校後門。蔣介石卻堅持地對他說:“那怎麼行!我從大門進來,就要從大門出去。”他接著禱告,並要蔣經國和他上樓,說道:“我們兩人來唱歌。”然後,父親等聽到他們蒼涼地唱著: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谘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蔣介石下樓,帶著苦笑向大家回敬一禮,就從大門離開了,在一片愁雲慘霧中飛去台灣。

接著,共軍劉伯承、賀龍主力由北、東、南三麵將胡宗南部隊重重包圍,政府決定自西南方向撤退,父親與好些同事到近郊的新津機場,協助政府官員及眷屬撤離。十二月十六日,父親搭最後一架撤退飛機飛往海口。十天後,共軍攻占成都。

父親等人在海南島停留了兩個星期,當時約有十萬國民黨部隊聚集在海南島上,最初認為這裏可以和台灣形成犄角之勢,但防守條件不夠,隻好作罷。大陸解放已不可避免,父親在十二月三十日飛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