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對被包圍的國民黨部隊發出勸降書:
杜聿明將軍、邱清泉將軍、李彌將軍、師長、團長們:
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四麵八方都是解放軍,怎麼突得出去?……立即下令全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軍可以保證你們高級將領和全體官兵的生命安全。隻有這樣,才是你們的唯一生路,你們想一想吧,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好,就這樣辦。如果你們還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總歸你們是要被解決的。
中原人民解放軍司令部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
大勢已去!一九四九年一月六日,共軍對被圍的國民黨部隊發動總攻擊,邱清泉陣亡,杜聿明被俘,李彌脫逃。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放棄淮河以北地區,撤往江南。
國共內戰中最大的淮海戰役,從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六日開始,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止,一共打了六十五天,雙方共一百四十萬大軍參戰,國民黨部隊慘敗,主力喪失殆盡。共軍攻占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首都南京和經濟中心上海,直接受到中共威脅,大局從此無法挽救。
華北戰爭之攻守戰略
之前,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父親離開沈陽,飛往北平。兩天後,沈陽和營口失守,整個東北淪陷。林彪等當時擁有近百萬的共軍,正從事整理、補充、休息,準備入關進攻北平、天津及整個華北。
父親到北平後,一麵檢討東北失敗的教訓,一麵籌劃固守平津的對策。他奉蔣總統命令,與國防部第二廳廳長侯騰,在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停留一星期,並到北平、天津及附近一帶視察部署。他們曾和傅作義總司令晤談多次,那時華北國民黨部隊總合起來有五十多萬,士氣並不低落,尚堪一戰。不過他們覺察國民黨部隊備戰狀況不夠積極,人心也因循苟安。
十一月中旬,父親、侯騰與傅作義同乘專機,飛到南京。當晚八點,他們應召同赴總統官邸會餐,參謀總長顧祝同及何應欽、徐永昌等也在座。飯後,研究華北戰局與戰略問題。顧祝同、傅作義詳細分析了敵情及我方的情況。統帥也有簡明的指示,認為林彪共軍明春定會大舉入關到平津作戰,我方應及早策定攻守戰略,不可大意;豫鄂皖蘇的陳毅、劉伯承共軍在河南黃泛區及魯南沂蒙山區會戰,雖然受了很大的損失,但在黃河以北及魯東北和冀南整補後,很快就可能在徐州、海州發動戰爭,兩方麵都要密切注意。
最後,何應欽提出上、中、下三策,供蔣總統及傅作義考慮選擇:“上策是盡快集中兵力,南北進攻,消滅陳毅、劉伯承的主力。華北剿總部隊由天津到青島登陸,或由平漢路自德州方向進攻,與徐州剿總大軍,由濟南及魯西、膠東三方麵配合進攻,在最短時間內肅清陳、劉部隊,然後全軍準備與東北入關之林彪部隊決戰。中策為華北剿總部署在平津方麵會戰,主力放在天津塘沽之間,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將津沽間的軍隊轉進到青島及上海,參加淮海戰役。下策為既不能南下,又不能在平津會戰,傅作義可率主力退往綏遠、察哈爾,與山西閻總司令軍隊配合作戰。希望傅作義慎重考慮這三策,再行會商,請總統做最後裁定。”
傅作義聽到何應欽的三策建議後,起身踱來踱去,思考如何答複所提意見。眾將靜默思量了近十分鍾,時已夜深,徐永昌首先發言打破靜默,表明由於此項戰略關係重大,也許傅作義需要較長時間思考,今晚就談到這裏為止,讓傅作義休息,明日再談。會談就此告一段落。傅作義似乎是采納中策,很快回北平從事部署,而國防部為了增援華北戰力,迅速調胡宗南所屬李文第六兵團、石覺第九兵團到平津。叔父鄧文僖第二零五師也自台灣到北平,參加保衛平津的戰役。
和平協議,北平起義
傅作義在抗戰勝利後,對國、共兩方均有深入觀察,他很了解國民黨組織破產,紀律蕩然,當時全國民不聊生;反觀共產黨和毛澤東,似乎是個新希望。回到北平後,他就為繼續追隨蔣介石或轉投共產黨左右為難、進退失據,感到無比的痛苦煎熬。國共兩方都給他巨大的壓力,要他將六十萬大軍領向不同的途徑。傅作義矛盾到經常自己打自己耳光,以頭撞牆,甚至咬火柴頭想自殺。
共產黨派工作人員采取各種手段說服傅作義和平起義,以保存珍貴的曆史文物,讓兩百萬北平市民生命、財產免遭兵燹等等。並派地下黨員,傅作義的愛女傅冬菊,到傅作義身邊,積極說服傅作義。
南京方麵同時也派了國防部次長鄭介民及蔣緯國等人到北平遊說傅作義;蔣介石在親筆信中推崇傅作義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表示對傅作義的倚重,盼他南歸中央;甚至美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O. C. Badger)也到北平,告知傅作義如撤退,美國海軍可在沿海進行援助。
毛澤東此時決定對傅作義進一步加大壓力。首先,林彪的部隊拿下北平西通的門戶——張家口,接著包圍北平。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經過一整天鏖戰,天津也告失守。雖然傅作義的六十萬大軍訓練和裝備都較好,可是林彪的八十萬部隊調動靈活,攻占凶狠,情報充實、準確,因此節節占了優勢。
這時,北平國民黨部隊的主要撤退途徑都已斷絕,傅作義沒有多少選擇餘地。讓傅作義料想不到的是,他的長女和好些親信竟然都是共產黨員,大家合起來力勸他和平起義。淮海戰役失敗後,傅作義終於決定向共產黨投誠。一月中旬,傅作義派副手鄧寶珊,做傅作義的全權代表,與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等正式談判。一月十九日,雙方達成《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
一月二十一日,傅作義召集北平守軍師長以上的軍官在中南海勤政殿開會,宣布北平“和平起義”。李文、石覺,以及叔父鄧文僖和好些擁蔣的軍官要求離開北平。傅作義同意並保證派飛機送他們安全地去南京。一月二十二日,傅作義在《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上簽字。當天一早,第十三、第十六、第九十四軍及第三十一軍的第二零五師的團長以上軍官,搭了兩架飛機去南京;一月三十日,李文、石覺等飛青島。
一月三十一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率領共軍進入北平,沒開一槍一彈,北平就落入共產黨手中。二月二十二日,毛澤東到了北平,將北平改名為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