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戰爭與和平第二十章國共內戰之二,兵敗如山倒(民國三十五至一九四九年)(2 / 3)

然而,淮海戰役的具體作戰方案出自國防部,製定者為作戰廳廳長郭汝瑰。孰料郭汝瑰正是共產黨的情報人員,不但部署對中共有利,而且方案尚未下達到前線的國民黨部隊,就被郭汝瑰呈報給共軍的指揮部!

交戰甫始時,馮治安、劉汝明兵團有一軍發生局部叛變,部隊被調至蚌端口,顯示戰局相當不利。

十一月初,父親去徐州視察,發現軍中潛伏共產黨的情報人員,鼓動官兵陣前投誠。父親因職權所限,對監察、保防工作不能防患未然,為此曾受到統帥嚴厲責備。為了亡羊補牢,隻有親赴前線,向異動軍隊進行調查,並勸阻及說服。十一月十六日,父親和政工局第二處處長常健及參謀科科長數人,由南京飛到徐州,在前線的政治作戰指揮所組設政工局,配合“剿匪”總司令部指導政治作戰。當時徐州外圍戰事逐漸激烈,父親曾率政工局同仁,到蚌埠考察共軍的心理作戰。他們在那裏住了五天,由駐軍政工同地方政黨人員共同努力,很快地恢複秩序。父親和劉汝明軍長住在一起,並曾同乘鐵甲車巡視前線,雖然共軍已截斷蚌埠、徐州間的鐵路交通,但蚌埠的民心士氣仍很振奮,防線也很堅固。

這時,徐州大軍雲集,攻擊力很強,防禦工事堅固。國民黨中央黨部及民眾組織了龐大的勞軍團體到前線慰勞將士。

十一月初,黃百韜第七兵團奉命由連雲港附近的海州,向西撤退至徐州附近的津浦鐵路一帶,遭受共軍側擊,同陳毅部隊主力開始在徐海之間發生大戰。黃百韜兵團渡過大運河時更遭受到慘重損失,十二萬大軍僅殘餘七萬。十一月九日,第七兵團到達距離徐州不到五十公裏的碾莊圩、八義集一帶,惡戰苦鬥;十一月十一日,第七兵團被共軍全麵合圍。

十一月十九日晚,共軍全力攻擊碾莊圩,黃百韜親電南京統帥,要求救援。統帥一再嚴令劉峙迅速全力救援,不必顧慮徐州安全;同時,電令父親於十一月二十一日搭飛機到碾莊圩上空,和黃百韜用無線電話通話,告知援軍即將到達,希望黃百韜再苦守二十四小時。父親和黃百韜十分友好,抗戰時,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同事三年,黃百韜任參謀長,父親是政治部主任,深知他英勇、沉著,必能死守待援。父親遵照命令在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在飛機上和黃百韜通話,轉告統帥對該兵團英勇作戰,深致嘉慰;同時告知後方軍民無限敬佩,希望他竭盡全力,繼續苦守二十四小時,明日,援軍定可前來解圍。黃百韜回話表示,感謝統帥關懷,他決心遵命苦守至十一月二十二日,不過形勢險惡,希望援軍盡快趕到。

這時,邱清泉第二兵團已攻抵大許家。依常理及軍事緊急情勢論,大許家距離碾莊圩僅十二公裏,邱清泉兵團戰車部隊要搶救黃百韜兵團實非難事。當晚,劉峙、杜聿明及參謀長、參謀處處長、作戰參謀等人,在兵棋作戰指揮室研究如何遵照最高統帥電令救援黃百韜,解救被圍困的第七兵團。父親當時也參加研討,並報告當天在飛機上透過無線電與黃百韜通話,黃百韜表示可再死守一天,但戰情緊迫,希援軍早至。經過詳細研商,決定由邱清泉負責指揮機動部隊,於次日向碾莊圩做拂曉攻擊,援救黃百韜兵團。

作戰命令下達後,決定在清晨四點拂曉之前,由杜聿明及父親同往大許家邱清泉兵團司令部督戰。過了午夜兩點,大家仍在指揮室等候各方情報,請劉峙上樓去休息小睡。這時,共軍劉伯承、陳賡的部隊在徐州南部發起攻擊,炮聲隆隆,震耳欲聾。到了淩晨三點多,劉峙又到指揮室來了,說睡不著,似乎受到炮聲震驚。三點四十五分,父親和杜聿明帶了幾個參謀衛士,正準備乘兩輛吉普車出發。臨行前,杜聿明向劉峙請示說:“老師,你看究竟救黃百韜要緊,還是守徐州要緊?請你指示。”

劉峙很快地說:“守徐州要緊!徐州如守不住,救了黃百韜,有什麼用!”

父親馬上說:“總統的命令是救黃百韜要緊,寧可徐州不守,也要救黃百韜!”大家沒再爭論,父親等人就上車離開徐州總部,不過二十分鍾,就到了大許家,邱清泉兵團的戰地指揮所。附近幾位軍長、師長都聚集在此,大家交換了前方戰況的意見。快到五點時,眾將領準備出發指揮拂曉攻擊,還特別強調,請杜聿明和父親放心,可先回徐州去聽作戰消息。

在他們上車前,邱清泉問杜聿明:“總司令對於守徐州和援救黃百韜,孰輕孰重,有什麼意見?”

杜聿明以劉峙的話答複他說:“他認為守徐州比救黃百韜要緊。”

父親急著再次插話說:“總統的命令是救黃百韜重要,寧可不守徐州,一定要救黃百韜!”隻可惜位低言微,父親的話未能生效。古言:“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劉峙這幾句話便任黃百韜死了,而且徐州也沒能守住。當時邱清泉仍為前次曆險、奇軍成功救援黃百韜,黃百韜得獎賞,他反被統帥貶罰一事耿耿於懷,聽到劉峙“守徐州比救黃百韜重要”的意見,救黃百韜兵團的行動於是慢了下來。另一方麵,共軍早獲情報,加派軍隊半路攔擊,邱清泉兵團無法突破共軍的阻擊。黃百韜在十一月二十二日下午突圍不成,六點時自戕。邱清泉晚間聞訊,躑躅長歎:“費盡氣力一場空!”

徐州失守,四麵楚歌

徐州會戰到十一月下旬,由於黃百韜兵團的喪失,雖有黃維第十二兵團的增援,但緩不濟急,以致於徐州四麵被圍,補給困難。

當時各方仍指望國民黨部隊獲得勝利。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派張道藩,率領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慰勞團,帶了慰勞品及銀圓到徐州犒勞官兵,滿以為可以打個勝仗。

可是事與願違,從華中增援的黃維第十二兵團被包圍,部分軍隊被共產黨地下黨員率部倒戈,有被共軍合圍全殲的危險。國民黨部隊最高統帥部不得已,臨時改變戰略,令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三個兵團放棄徐州,向江南撤退。十一月二十八日,劉峙離開徐州,由杜聿明指揮三十萬徐州守軍向西南撤退。父親於十一月二十九日撤退前夕離開徐州,飛到南京。但隨他到前線的常處長以下十幾位同誌,以及他的參謀、衛士都未能實時離開。戰役失敗之後,或死或傷。父親每念及此,總感到惶愧萬分。

進行解救黃維的途中,杜聿明奉統帥命令,向東南出擊,邱清泉、李彌兵團也轉攻東南,結果都被中共華東野戰軍包圍。十二月六日,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因協調錯誤,自行突圍,大部分被殲。同日,共軍對黃維兵團猛攻,至十二月十五日,生俘黃維,僅副司令胡璉突圍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