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儀,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攝於民國十三年。
父親進入教導營後,被編進第一連第一排第三班,同連有一百二十多人,大約三分之二是湖南人。每人領到一套灰布軍裝,兩套白布襯衣、布襪和草鞋,兩人共享三張氈子,合墊一張,各蓋一張,天冷時就兩人合睡共蓋兩張;由於換洗不勤,久了就有濃濃的汗臭味,臭蟲、虱子也都來了。六人一桌吃飯,一菜一湯,用飯時間隻有十分鍾,常常吃不飽。排長的知識、學養不高,管教又凶又嚴;父親喜歡講話,常被粗魯地責罵。過農曆新年時,父親一早起來,發覺同睡在一床的同袍竟然死了!同袍們都懷疑是被虱子咬死的,但這事也就不了了之。還有一天,運動打球,父親不小心把球踢到珠江裏,他不但要立刻跳進水裏把球撿回來,還被罰跪在水邊,潮水都漲到了他罰跪的地方,父親一直浸跪在地上,直到天黑了才準回營。這種學兵生活真是痛苦不堪!但也為父親日後軍旅生涯做了磨練準備。
就在這個時候,命運為父親開了一條新路。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領導革命推翻清朝後,深感國家需要一支強壯精忠的軍隊,來對付各地專橫跋扈的軍閥。他獲得共產國際的支持,決定創辦一所陸軍軍官學校。民國十三年一月二十四日,孫中山先生下令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派王柏齡、鄧演達等七人為籌備委員,由蔣介石擔任籌委會委員長。校地選定於現今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上原廣東水陸師學堂、陸軍小學和廣東海軍學校舊址,第一期考選五百名學生。五月三日,任命蔣介石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蔣校長決心在這所新的軍校培養出一批愛國、忠心的優秀軍官。
五月五日,新生入學,父親就是在這一天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但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對父親來說並不容易,中間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曲折。父親在當學兵時,不滿教導營的教學內容和管教方式,於是決心去報考黃埔軍校。他們新兵訓練三個月後,才準在星期天分批放一天假,乘船到廣州市玩,上午去,下午回。父親到廣州報名黃埔軍校入學考試,因為辦理手續而耽誤時間,無法在當天趕回教導營,所以第二天才搭船回去。連長知道父親一夜未歸,訓斥他擅自離營,重打手心四十板,把他的兩個手掌都打腫了。
後來教導營遷到廣州市北校場,改為“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父親通過甄別考試,在四百多人中,考取第二名,正式進入講武學校,接受軍官教育。這時他就請假參加黃埔軍校初試,有二十多個同學參加考試,隻有桂永清、張際春、黎道善和父親鄧文儀四個人考取。可是講武學校不允許他們進黃埔軍校,於是嚴加管束,甚至給他們種種威脅。父親對講武學校課程盡是軍事體能訓練,不重視思想和精神教育很不滿,就同初試被錄取的三位同學一起偷偷跑出軍營,去參加黃埔軍校的複試,結果四個人都被錄取了。
講武學校知道這事後,不準他們離開學校。父親隻好裝病,日夜躺在床上呻吟。學校不得不送他到私立醫院檢查,父親於是借機脫離講武學校,躲在幾個湘軍軍官的公寓裏,幫他們燒飯做菜,兩個月後,終於如願進了黃埔軍校。至於其餘三人也用不同的方法離開了講武學校。學校派人到各地找人,黎道善被捉回,關到禁閉室,三個月後就死了。
第一期正取三百五十五人、備取一百二十人,加舉薦名額。後來,講武學校學生也並入了黃埔軍校,就這樣,第一期學生人數達六百四十四位。軍校設備非常簡陋,有些學生還得住在帳篷裏。蔣校長親自和蘇聯顧問們規劃軍事教育和訓練。六月十六日,舉行開學典禮,四百九十九名學生全部到齊。黃埔軍校總理孫中山先生於校閱後訓示大家,創辦黃埔軍校的目的,是要創建一支真正的革命軍,他們身為未來的革命軍軍官,要有犧牲奮鬥的精神,為建立實行“三民主義”的中華民國而努力。孫先生說:“我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父親和同學們聽了都萬分激動興奮,也感覺到自己責任重大。
開學兩個月後,八月十日,一艘掛著挪威國旗的輪船(一說是英國籍郵輪“哈佛號”),私載軍火,開進珠江。原來這些軍火是廣州商團所購買的。孫總理懷疑他們另有企圖,於是命令長洲要塞司令蔣介石,即黃埔軍校蔣校長,把船扣留下來。黃埔學生成功地完成了首次任務。廣州商團堅持武器是自衛用的,很多商店罷市抗議;假革命軍還到黃埔周圍進行威脅。經談判後,黃埔校方同意退還一半武器,留下一半,黃埔軍校終於有了槍支彈藥,作為編練革命軍的武器。
由於“聯俄聯共”政策,黃埔軍校初設時就有共產黨員。不久同學中就出現了黨派鬥爭,“共產主義青年團”有六十個團員,而“孫文主義學會”則是非共的,兩派常有激烈鬥爭,相互批評攻擊。父親是在八月十三日加入中國國民黨的,是非共組織的幾個領導人之一,蔣校長也注意到他。蔣校長以“親愛精誠”的校訓勸導大家,並調解紛爭,同時也特別留意每個學生,不但每周都有精神講話,也常召集學生做個別談話。就是在這時候,父親立誌終生追隨蔣校長。蔣校長決定監視在校內的共產黨代表,曾召見並囑咐父親找些同學一起注意共產黨的活動。
侍衛孫中山大元帥
開學四個月後,九月四日,孫中山大元帥在廣州大本營召開籌備北伐的會議,決定揮師北伐,但遭到前友軍陳炯明的反對,及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抵製。基於北伐需要,大元帥調集一部分兵力到廣東北部的韶關,設了一個行轅。由於警衛隊兵力單薄,九月中,另調黃埔軍校學生一隊,共一百二十四人,包括父親鄧文儀,到韶關擔任侍衛大元帥的警衛勤務,並進行戰地訓練。雖說孫大元帥不是軍人,但他仍和同學們講解戰術,孫中山先生是中國革命之父暨民國臨時大總統,大家都感到無上的榮幸。由於北伐軍臨時營房和氣候環境不好,蚊蟲特多,很多同學因水土不服而生病。父親先是得了痢疾,接著又患瘧疾。
因為軍校急需軍官去編練革命軍,原定一年的教學計劃,縮短為八個月,學生須提前在年底前畢業。在這加緊訓練和政治壓力下,父親病倒了,發冷發熱,十月底,被送到軍醫院療養。醫院的環境和夥食都很差,幸好有位護士小姐對英俊的父親很有好感,她將自己的私人毛毯借給父親,每天都會去探望三四次,噓寒問暖,同父親聊天,減輕父親的病痛和寂寞,她還時常買些營養食品送給父親。這意想不到的同情和關愛,陪伴父親度過了那段貧、病、寂寞的日子,讓他終生難忘。父親由於住院,不能參加最後的野外演習,院中同學傳說他可能不能畢業。幸好,校長明確下達指示,住院和未參加演習的同學都準予畢業,父親這才鬆了口氣。病好後,畢業了,父親被分發到第二期學生隊做見習官。
東征帶新兵上戰場
當年在孫總理手下,客家將軍陳炯明和蔣介石相處得很不好,彼此間的是非、矛盾很大。陳炯明是個很能幹的軍事和行政人才,不過當他得到了大軍閥吳佩孚的支持後,就叛變了,並進攻廣州,廣州各軍也沒有真的出兵抵抗。蔣校長於是決心帶黃埔師生討伐陳炯明,當時第一期學生甚至都還沒有完成訓練。蔣校長主要的軍事顧問——蘇聯的宿將加倫將軍,鼓勵蔣校長出其不意主動攻擊陳炯明的部隊。校軍成立了第一和第二“教導團”,軍官、士官都由第一期畢業生擔任,父親後來被調任做排長。為了此次東征,黃埔軍校全校總動員,但人數也隻有四千左右,而敵人卻有兩萬之多。這是蔣校長和黃埔校軍的首戰,雖說新兵的心態不太切實,但黃埔軍校的軍官都有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師生都下定決心,隻許勝利,不能失敗!幾乎所有軍官在離開黃埔軍校之前都立下了遺囑,矢誌為國犧牲。
民國十四年二月一日,廣州大本營發布總動員令,並部署第一次東征,以兩個黃埔學生軍教導團為主力,另有些粵、桂、滇軍也參加作戰。二月三日,黃埔校軍離開廣州,向東出發。父親手下全排三十多個士兵,是三個月前才招募來的,毫無作戰經驗,而且未經訓練,根本不懂得如何瞄準、放槍,更糟的是,彼此語言不通,造成指揮難上加難。東征開始後,起先遭遇到的敵人很少,很快就肅清了廣九鐵路沿線的敵軍。在這十天中,黃埔軍開始熟悉行軍和作戰技術,也被反複告誡要愛民救國,遵守紀律,不可搶劫平民,不準強奸婦女,不許傷害平民及其家產。
當校軍進攻到了淡水,攻勢就被城高壕深的地形阻擋住了,蔣校長下令組織敢死隊,以雲梯攀援攻城。父親的湖南好友葉彧龍排長奮勇當先,身上中了七顆子彈,仍堅持攀登城牆,最後從雲梯上跌落,壯烈犧牲。同學和士兵們悲痛萬分,振臂喊殺,冒死繼續攀城,敵軍集中火力射擊,城下炮兵也發炮掩護。校軍終於浴血衝入城垣缺口,打開城門,讓主力軍入城。兩百多名敢死隊幾乎全部犧牲成仁。經過三天三夜激戰,最後終於攻克淡水。當然也有人不守軍紀,例如有個名叫孫良的連長,當全連官兵奮勇向前進攻時,他卻膽怯後退,逃避戰鬥。事後查出來,蔣校長第二天就槍斃了孫良,以示警誡。軍紀嚴明讓黃埔革命軍一舉聲振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