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場秋點兵(3 / 3)

當然,對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說法,本人並不認同。因為這裏麵有個政治立場問題。中國曆史上大多數為賊為寇者,多是在饑饉災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情況下不得不反。如春秋末期的“大盜”盜蹠——柳下蹠,亦即那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的弟弟,其實是一位奴隸起義英雄領袖。《荀子》一書也稱頌柳下蹠“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能與先古時期的英明君主舜帝、大禹帝一樣名留青史,這個“盜賊”也確實令人景仰。

又如民國時期河北滄州的“燕子李三”,就是專門竊富濟貧、行俠仗義的俠盜。

當今社會是朗朗乾坤、太平世界,已經沒有產生俠盜的條件。所以現在的賊人,都是貨真價實的賊人。不過,那些真正憑手藝行竊的賊人,相對來說,我們還比較容易防範。現代社會的高新科技成果,使防盜鎖、防盜門、防盜報警器、攝像頭不斷更新。各類防盜秘笈更是不勝枚舉。還有盡職盡責的警務人員、正義之士開設的防盜微博、網站……技防與人防相結合,讓賊人討生活極為不易。

因此,現在小偷小摸的毛賊已不值一提,最大的賊都是監守自盜的“官賊”。前鐵道部部長劉誌軍,鯨吞國家財產數十億元;人稱“黃三億”的原山東省副省長黃勝,貪得無厭令人瞠目;還有外號“許三多”——錢多、房多、女人多的原杭州市副市長許邁永,涉案金額也超過2億元。

對於“官賊”這種大盜,僅靠一般的技防、人防還真的防範不了。愚見一是要靠教育,使之充分認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陳毅元帥詩詞)的後果。二是要靠製度。築好籬笆牆,野狗鑽不進。三是靠重罰。讓賊人既身敗名裂,又傾家蕩產,著力改變犯罪成本過低的現象;使之不想竊、不敢竊、也不能竊。

還有一種賊人,就是損害行業利益中飽私囊或搞小團體利益之人。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一文的開首語,即提出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其實,這也是行業監管的首要問題。既然天下有賊,行業監管者應擦亮自己的眼睛,做到守土有責,當好行業的“守夜人”、“看門人”,讓賊人無計可施。

高歌猛進

高歌猛進

自古以來,歌聲就是用於寄情抒懷,勵誌壯行。詩歌詩歌,古時詩亦即歌,《詩經》中很多優美的詩就是歌。如:“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可謂是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情真意切,餘音繞梁。

孔聖人是非常喜歡音樂的,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公元前517年,孔子到齊國推介自己的政治主張。在齊期間,孔子“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

《韶》是我國遠古時代非常高雅的樂曲。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韶院村,有一方石碑,碑上隸書大字題曰“孔子聞韶處”,注於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立。

2000多年後才立的碑不知道靠不靠譜,但孔子喜歡《韶》樂是肯定無疑的。他甚至還說過:“《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如果說孔子是文人愛樂的典型,那麼三國時的周瑜就是古代名將中愛樂懂樂的標兵。史書說“曲有誤,周郎顧”。亦即每當樂隊演奏出現某個音調音節的差錯時,周瑜會情不自禁地看樂師們一眼。當然,這不是證明周瑜心胸狹窄愛挑毛病。事實上,所謂“諸葛亮三氣周瑜”完全是杜撰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所幹的“坑爹”的勾當。

相反,周瑜作為愛樂懂樂的名將,做人是比較陽光的,胸襟也是比較寬闊的。據陳壽的《三國誌》載,周瑜24歲授“建威中郎將”,統率東吳三軍。老將程普及其子程谘都不服,老是給周統帥製造麻煩。但周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屢建奇功的偉績,最終使包括程氏父子在內的眾將心悅誠服。

歌聲也是武器,最典型的例子是“四麵楚歌”的故事。楚漢之爭的最後決戰,劉邦率兵把西楚霸王項羽緊緊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已經是兵寡糧盡,更要命的是聽到夜裏四麵圍困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驚:“難道劉邦已經奪取楚地了嗎?為何漢軍中楚人竟如此之多?”楚軍將士聞聽家鄉的民歌,更難掩思鄉之情,喪失了鬥誌,大多數作鳥獸散。最後,項羽帶著僅剩的800名騎兵,從南倉皇突圍。但寡不敵眾,一代梟雄在烏江之畔自刎而死。

最著名的是莫斯科紅場閱兵的歌聲。那是在1941年11月初,180萬德軍、1700輛坦克、1390架飛機、14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德軍坦克部隊前鋒距莫斯科隻有25公裏。

為了宣示蘇聯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決心,鼓舞蘇聯紅軍的士氣,鐵血斯大林毅然決定:十月革命24周年紀念日在紅場舉行盛大閱兵。

1941年11月7日上午,全副武裝的蘇聯紅軍受閱部隊高唱著《國際歌》,邁著雄健的步伐從白雪皚皚的紅場列寧墓前走過,接受最高統帥斯大林的檢閱,然後從紅場直接開赴前線,成為世界閱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壯舉。

響徹雲霄的《國際歌》歌聲傳遍四野,宣布敲響了德國法西斯的喪鍾。在1941年蘇德戰場冬季戰役中,德軍50個師被擊潰,傷亡83萬多人。至1942年初,德軍被驅離莫斯科120公裏到250公裏,蘇軍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也標誌著希特勒閃電戰的徹底破產。這也是德軍在二戰中的第一次重大失敗。

本人曾說過,最勵誌的三首歌是:《國際歌》、《一無所有》、《從頭再來》。

《國際歌》被譽為人類歌曲史上最有威力、影響最深遠的歌曲。《國際歌》的歌詞是由巴黎公社戰士、法國詩人鮑狄埃於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後的第二天寫的,但在16年後,才由比利時工人作曲家狄蓋特譜曲。原歌詞共有6段,狄蓋特選取了其中第一段和第二、第六段的部分內容譜曲,最終完成了今天這首大氣磅礴的《國際歌》。

猶記得30多年前,部隊黨員大會結束時全體合唱《國際歌》,如排山倒海般雄壯,使人血脈噴張。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這是最後的鬥爭,

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何等的悲壯!多麼鼓舞鬥誌啊!當然,現在黨的正式會議結束時也還是全場合唱《國際歌》。不過,已難得再現那種令人震撼的場麵,因為大多數人連歌詞都記不全。

崔健的《一無所有》,整首歌的基調是在強調自己一無所有,又明確表明自己“總要追求”。有道是“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恩格斯最喜歡的一句箴言就是“一無所有”。人們總是希望得到些什麼,又總是懼怕失去點什麼,而當一個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時候,心態也就坦然了。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國際歌》說得好:“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劉歡的《從頭再來》,唱的是一個下崗工人的誌向,其實也是每個人麵對失敗時應作的思考與選擇。最精彩的是結束句:“心若在夢就在,……看成敗,人生豪邁,隻不過是從頭再來。”

“一無所有”與“從頭再來”,有相似之處但不相同。一無所有的人不一定會從頭再來,從頭再來的人也不一定一無所有。一無所有是一種狀態,從頭再來是一種心態。

總而言之,任何時代都需要有振奮人心、激勵鬥誌的好歌,能讓積極進取的人們引吭高歌、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