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自西漢時張騫通西域後,河西一帶就在沿路設置烽燧、亭、障、傳舍,經曆朝延續和發展,至元代設置驛站以後,信息溝通更便利。至明末清初,河西的驛站和遞所繼續存在。驛站均有驛夫驛馬,急遞鋪、急遞所,遞所均有所馬、騎卒。蘭州至酒泉沿途共有三十四個驛站和三十四個遞運所,站所共設,各負其責。驛運路線由蘭州向西經平番(今永登)、武威、張掖到酒泉,由酒泉向西至安西。在酒泉治所內,有高台、黑泉、深溝、鹽池、雙井、臨水、酒泉、嘉峪關、回回堡(今新民堡)、赤金湖、赤金峽、靖逆衛、柳溝衛、布隆吉等驛站。由州縣直接管理,稍遠的設驛丞管理。其中,雙井到臨水六十裏,臨水到酒泉四十裏,酒泉到嘉峪關七十裏歸肅州直隸州轄署。各驛所均有驛馬三十二匹,驛夫二十名,所牛五頭,能夫五人。驛站和遞所,除每年應支付的工資、口糧和草料外,還經常儲備一定的糧食和銀兩,以備倒馬、死牛後增添之用。
清末,用兵新疆,甘肅境內設立“台站”(或稱“軍塘”),運送糧食及各類軍事物資和文書信件等,各驛所備馬、牛、車仗有增無減。台站線路以北京為起點,經直隸、山西、陝西定邊,甘肅境內花馬池、中衛、大靖、武威、張掖到酒泉,共九十九個驛站。向西經嘉峪關、安西、哈密到吐魯番等地。左宗棠西征勝利後,軍塘撤銷,並入驛站。民國以後,驛站全撤銷,始有郵政之通。
酒泉的驛站管理順沿曆朝法典和郵驛通信方法,自周秦以來,都是官郵,漫長的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專製,由於曆史條件限製和通信手段落後,人民群眾一直沒有傳遞書信的可能。明朝永樂年間到清末,雖有民間的民信局興起,但那也隻局限在貿易繁榮,地方富庶,商賈雲集的江漸、湖廣一帶和西南各省。地處西北邊陲的酒泉,由於地理環境貧瘠、交通不便,經濟貿易跟內地相差甚遠,民用通信機構發展緩慢,出門在外的親友,難與家人互通信息。關山萬裏,生死不知,隻有“望風寄語”或托人捎書,其艱難程度略見一斑。
近代酒泉郵政和電信事業有了發展。清代沿襲曆代郵驛製度,直到一九○四年,甘肅省開始創辦郵政,與陝西劃在一個副郵界內。在蘭州設郵政分局,其後在全省陸續設置郵政分所。到一九○五年,清政府在肅州直隸州內,設立肅州、嘉峪關兩個郵政分局。爾後,在高台設郵政代辦分局。郵路的組織,蘭州以東由開封經鄭州、潼關、西安、平涼到蘭州;以西由蘭州經平番、武威,張掖,高台、鹽池、臨水到酒泉,酒泉往西到嘉峪關。
一九○九新疆開辦郵政,次年接通了嘉峪關至迪化(今烏魯木齊)的騎差郵路,長達一千五百五十公裏,晝夜兼程需九天六小時,為當時酒泉聯係東西兩個方向郵件進出口的幹線郵路,信函在主要郵路上每天發運一次,采取晝夜兼程、分段接運,人馬歇、郵件不停的遞運方法。民國元年,先後在金塔,鼎新設立郵政代辦所,由鋪戶包辦,郵路的組織由酒泉到金塔而達鼎新以遠至額濟納旗。遞運方法為馱班、程步班、傳遞兼而有之。各郵路的印刷品和包裹除隨郵路搭運部分外,數額多時還需雇傭社會運力。
一九一一年,蘭州設副郵政總局,酒泉所屬郵政局、所統歸其領導。在當時開辦的業務內,信函數量最大,包裹和彙總業務數量甚微。至此,酒泉才開始有近代郵政,人民群眾的通信聯係較前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