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小網民,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4)(3 / 3)

當時,孩子就是沿著樓梯走上的頂層,他究竟用了多少時間走完了這十幾級台階,每走一個台階都想了些什麼,是什麼力量讓他毅然決然地縱身一躍,這所有問都無從解答,或許根據遺書上內容可以找到答案。遺書上說:“我是個垃圾,真正的垃圾,什麼都幹不好的垃圾,光會叫他們失望。立下的誓言有許多都完不成,我相信會有來生,會有天堂、地獄的,來生如果我還是人,我一定會是個最好的孩子。”

小“網絡英雄”就這樣走了,也許他做夢也想不到,他的這一舉動給父母卻留下了巨大的傷痛與思念。喪子之痛是可以想象的,不論孩子是好是壞,在父母心裏都是最好的。小藝去了,但父母仍覺得他還活著,就活生生地立在眼前。

文中的小藝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心理障礙,他患的是“網絡成癮綜合症”。網絡成癮綜合症是1994年美國一位精神病醫生,在對病人進行臨床治療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現象。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青少年有網絡依賴症的人數占上網青少年總人數的15%,人數已經超過了244萬。這已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全社會都應給予高度重視。

有關專家總結出網絡依賴症的幾種症狀,對預防孩子患上“網絡依賴症”很有幫助:

(1)每天隻想上網,對其他事毫無興趣。

(2)為了上網可以改變更重要的計劃,甚至不去上學。

(3)雖已表態不再上網,但仍找機會偷偷去,不敢讓別人知道。

(4)下網之後,腦海裏一直浮現和網絡有關的事。

(5)上網後,總是做同一類的虛擬事情或者是無意義的事情。

(6)出現相應的生理功能紊亂,因上網時間過長而引起食欲不振,頭暈眼花,胸悶氣短等症狀。

(7)出現相應的心理障礙,因為上網而撒謊、自責、情緒低落。

如果發現孩子身上出現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症狀,就可判定他已經開始有網絡成癮的現象了。

實際上,解決上網成癮問題可以采取許多種辦法。但有些青少年為何選擇自殺呢?

對此,有關專家在認真分析和研究後指出,一個人粘上網絡以後,他也會自責,他會出現一種心理衝突,既想擺脫又身不由己。由於年齡還小,心理發育還不成熟,自製力還沒有達到成年人水平,因此有時感到很矛盾。心理專家、醫學專家、社會學者都在努力研究怎樣才能戒除“網癮”,比如有人開設行走學校,讓孩子們整天走路,用體力的高度勞累來代替對網絡的依賴,又有人想出一對一式的心理輔導。德國專門針對網絡成癮少年采用的辦法是,給孩子布置一些網絡作業,並提醒孩子,網絡並不是一種很好的實現成功的手段。

防止孩子上網成癮,除了父母、老師等的管教外,網吧管理人員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上述事件中,小藝在網吧連續“奮戰”36個小時,網吧管理人員卻視而不見,顯然是對孩子漠不關心。網吧如果對未成年人上網給予時間限製,提醒其到達規定時間必須離開,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孩子的上網癮。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員應該明白,未成年人是不準進入網吧的,如果做不好這項工作,就是不按法律法規做事,換句話說,就是違法經營。網吧如果能夠嚴格按照法規章製度辦事,孩子一定會大大減少與網絡接觸的機會,降低上網成癮的發生幾率。

此外,有關管理部門應加大力度,對違章經營的網吧嚴抓狠打,決不手軟。

最後,希望全社會動員起來,齊抓共管,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潔淨的網絡環境,減少網絡不幸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