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期末考試公布成績之後,方方的成績在班裏排名前十,他為了“慶祝一下”,便邀請了幾個朋友到一家豪華酒店吃飯。結果幾個孩子在酒店裏大吃大喝一通,花了好幾百元錢,最終還超出了預算。方方不得不打電話給爸爸,讓爸爸帶著錢來解圍。
李剛沒想到孩子請同學吃飯,一下子花了這麼多錢,便訓斥了兒子幾句。沒想到方方卻甩出一句:“不就是幾百元錢嘛,這也是跟你學的啊!”李剛聽了,氣得幹瞪眼,一籌莫展了。
後來,李剛在聊天時,隨口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一個同事,還抱怨說:“現在孩子真太能花錢了,根本不把錢當回事,我都不知道該怎樣管教了!”
這位同事聽了之後,告訴了李剛這樣的事實:其實,孩子說得也沒錯,李剛平時花錢也挺大手大腳的,孩子說“跟你學的”也是事實。
李剛平時花錢也沒啥計劃,總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花錢沒個節製,還經常將一句口頭禪掛在嘴邊:“什麼是零錢?百元大鈔就是零錢!”
李剛仔細回憶了一下,一周前自己因為順利通過了某項任職資格考試,便邀請了一幫親朋好友到酒店大吃了一頓,方方自然也在席間。等到結賬時,方方親眼看到父親請一頓飯,就花了一千多元錢。李剛吃得油光滿麵,還驕傲地對兒子說:“兒子,咱不差錢!”這麼一想,兒子可不就是跟自己學的嗎?李剛頓時懊悔不已。
其實,類似的例子還真不少見,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他們並不認為隨手打出租車、花幾十元錢吃肯德基或者花幾百元錢請客是奢侈行為。可是仔細想來,造成孩子這種行為的根本原因,卻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自身的大手大腳、奢侈浪費等不良行為最終導致了這一後果。
因此,要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父母有必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做出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表率,就很難讓可塑性極強的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至於那句“我是跟你們學的”也會成為孩子心中的真實寫照。
(2)幫助孩子理解節儉的價值
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節儉是一種美德,也是生活的必需。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對看到奢侈浪費行為進行批判,對節儉行為給予讚賞。與此同時,讓孩子親眼看看生活的艱辛、掙錢的不易,有助於孩子理解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和困難,讓孩子明白省下來的錢可以幫助我們在關鍵時刻渡過難關,也可以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渡過一個坎兒。
(3)讓孩子珍惜日常用品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隻有舊的東西用完了或者不能用了,才能花錢買新的。無論是一件衣服、一雙鞋子,還是一支鉛筆、一塊橡皮、一本書,都應該好好珍惜。在幫孩子買學習用品,如書本、鉛筆、橡皮時,不要一次性買很多,否則容易讓孩子形成“還有很多,不必珍惜”的潛意識。
(4)幫助孩子克服攀比心理
在金錢和物質方麵攀比,隻會讓孩子失去勤勞樸實的品質,陷入物質享受的世界裏難以自拔。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比品德、比勞動、比學習,切不可比誰的衣服好看、誰用的文具高檔等。
感恩: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
我們有時候會聽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感恩,也缺乏愛心,覺得從父母那裏獲取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也有父母反映孩子隻知道享受,性格太過自我,從來沒有想過給予,也不會體諒他人……在某種程度上,很多孩子都表現出了相似的特征:隻求被愛,不知回報;隻懂得受惠,不知道回報;隻知索求,不知感恩。
如今,在整個家庭環境中,孩子往往被看成是小太陽一般的存在,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家子都在圍著這個小生命打轉。父母從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精神滿足,恨不得將所有能夠給予的東西都給孩子,傾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教育環境。對於大多數父母而言,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也從不求回報。然而,父母的這種奉獻精神和極端的態度往往會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覺:父母、親人對自己好是理所當然的,從父母那裏獲取任何東西也都是應當的。由此,可能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和性格缺陷,如不懂得感恩、不知道怎麼關心別人、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等。
可是,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相處必須懂得感恩,我們的社會和文化也倡導感恩,為了發揚感恩和回報精神,人們創造了感恩節。雖然感恩節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但是感恩精神卻是在哪裏都適用的。而對孩子而言,最應該感謝的無疑就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