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消費時,要根據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來購物,不要為了麵子就不惜舉債甚至不考慮自己償還能力去購買一些奢侈消費品,這種行為是非常不理智的。讓整個家庭經濟做到有計劃、有規劃地運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讓孩子了解一下家庭的收支狀況。隻要讓孩子知道了家裏的收支賬目,了解父母所承受的經濟壓力,孩子就會自覺地壓縮開支,量力消費,主動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當然了,壓縮開支也要做到適度,最起碼要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和消費需求,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適度”消費。
(2)理性消費,避免盲目消費
別人擁有的東西,也可能並不適合自己。父母在消費過程中也要注意將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要跟風盲從,不要出於攀比心理盲目消費。另外,我們也應該注重一些積極向上的精神消費,避免情緒化消費,學會控製自己的衝動消費欲望。隻有父母做到了這些,才能以身作則地引導孩子做到這些。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標準來衡量一件商品是否必需呢?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想一想買或者不買這件商品是否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3)堅持勤儉節約,避免奢侈浪費
勤儉節約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重視和發揚。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父母們也要懂得一些消費技巧和方法,比如貨比三家再選擇、利用優惠券或者促銷機會購買性價比更高的商品。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也會注意“花小錢辦大事”。這樣不僅能夠為家庭生活節省開支,還能夠將購物技巧和勤儉節約的消費觀灌輸給孩子。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明白,即便我們不能給孩子一切,可是我們可以通過潛移默化、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自己去爭取想要的一切。父母是孩子人生之路的第一位導師,而家庭則是孩子成長中獲得營養的第一塊土壤。孩子的未來之路會怎樣,從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父母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標杆和榜樣。
父母眼中孩子的那些財富故事
巴菲特可謂是一個世界著名的投資大亨,每當人們試圖尋找他成功的原因時,都會從追溯他的童年故事開始。據說,他從小就對數字和股票情有獨鍾,5歲時就知道擺地攤賣口香糖了。
當然了,我們無法要求每個孩子從小都做一個“小巴菲特”,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會擁有不同的成長故事、人生煩惱、財富故事以及擅長的領域,不過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的人生曆程中必然會留下不一樣的痕跡,父母在財商方麵表現出來的財富意識和培養理念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財富人生”。那麼,對於不同的父母們而言,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你們是否注意到孩子的“財富”故事了呢?又是否考慮過不同的教育套路和方法會在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上留下怎樣的痕跡呢?通過這種觀察和分析,也許我們能夠總結和發掘出更好的財商教育思想和策略,幫助孩子打造更優越的財富人生。下麵,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幾個案例:
寓教於樂型:把股票當作遊戲來玩
“唉,××股票今天又漲了,你昨天23.78元就賣掉了?真是虧大了!”也許你根本難以想象這話是從一個7歲的小男孩嘴裏說出來的,然而這便是笑笑與爸爸之間的日常對話。7歲的笑笑不但是個小大人,而且還是個小股民呢。每天晚上放學回家,他都會熟練地打開電腦,點開一個炒股軟件,認認真真查看股票的K線圖。有時候,看完K線圖後,他還會對媽媽說:“媽媽,你看今天大盤漲了,爸爸那幾支股票不知道賣了沒?”
其實,不久前笑笑對股票還沒有什麼概念,隻是覺得這仿佛是一種“能讓人掙錢也能讓人賠錢”的東西。後來,有一次他無意間看到爸爸在電腦上操作股票,他看著那些複雜的數字和曲線圖,滿心好奇地以為是什麼新款遊戲,一下子便勾起了他的興趣。
他不禁纏著爸爸詢問那些曲線和數字都代表什麼意思。爸爸看他這麼感興趣,便耐心地解釋給他聽。他聽說這些東西能掙錢,就挺關注股票的漲跌,想知道爸爸是賺了還是賠了。
經不住笑笑的死纏爛打,爸爸一有時間就向他灌輸一些股票知識。讓爸爸大跌眼鏡的是,小家夥還挺有天賦,不久之後就能將各種專業術語講得像模像樣了,將一些炒股常用的快捷鍵也用得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