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一天,一個猶太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她來到這個單親媽媽的家裏,訓斥孩子們道:“你們已經十幾歲,年紀不小了,應該學著幫你母親幹點活,而不是像個廢物一樣遊手好閑,每天看著母親一個人忙碌!”然後,她又對著這位母親道:“不要以為你生下孩子、養活了他們,就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別將這種落後的養孩子方法帶到這裏來,這裏沒有這樣的孩子……”
後來,孩子們一有時間就會幫助媽媽做春卷、賣春卷,並且慢慢走上了自己的“經商”之路,從原先隻會伸手要錢的孩子成為了一個個精明的小商人。兩年之後,大兒子已經開始通過賣文具賺錢了,一年內賺了6000多元。二兒子在13歲時就能憑借著出色的文筆,在報紙、雜誌上寫文章賺錢了。後來,他還在一份報紙上開設一個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文化曆史和風土人情,每個月也有幾百元錢的收入。小女兒跟著媽媽學了一門好手藝,煮茶、做點心都非常出色,還能做出來拿去賣錢呢。而且,她還經常做給兩個哥哥吃,不過哥哥們也得支付點心費用。
想一想,擁有了一技之長而且懂得用勞動創造價值、換取金錢的孩子們,還會一直成為“窮人”嗎?對他們而言,他們已經獲得了人生中最重要、最寶貴的財富。在猶太人的世界裏,流傳著這樣一段對話:
猶太父母會問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一天家裏遭遇了一場火災,房子被燒毀了,財物也被燒光了,這時候你會帶上什麼東西逃走呢?”孩子們也許會回答銀行卡、首飾或者金銀珠寶,可是父母卻會告訴他們:“你需要帶走的不是銀行卡,也不是首飾珠寶之類的東西,而是你的智慧——賺錢的能力和生存的智慧。隻有生命還在繼續,你的智慧誰都拿不走,它們才是你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於中國的父母而言,這是同樣的道理,與其留給孩子一些鈔票,不如將賺錢的能力和生存的智慧教給孩子吧。
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現如今,我們總是會聽到這樣的聲音:給孩子的零花錢越來越多,可是孩子還是覺得不夠花,父母到底該怎麼辦?不可否認,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已經成了現代父母需要麵臨的一個棘手問題。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被父母溺愛長大的,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們在學校也學會了跟同學攀比、炫耀,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大手大腳,想要什麼就伸手找父母要錢。下麵我們看看蘭蘭的例子,大概也會深有感觸吧。
杜女士有一個8歲的女兒,名叫蘭蘭,簡直是家裏的小公主,父母、爺爺奶奶都非常寵愛她,吃的、穿的、玩的從來都不含糊,幾乎是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這不,新學期馬上就要開學了,蘭蘭倒是興奮地想回到學校,和同學們一起玩了。
不過,杜女士卻顯得不那麼輕鬆了。因為據蘭蘭說,在剛開學的那兩天,孩子們要先進行一場“裝備大賽”,在這之後才會考慮學習呢。至於所謂的“裝備大賽”,就是為了表現“新學期,新氣象”,每個孩子去學校時都會換上新衣服,買新文具,吃的、用的、玩的等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得換一遍。杜女士覺得,在新學期給孩子買一些新學習用品也無可非議,可是從頭到腳、裏裏外外都換一遍,還要追求時尚、高檔,追趕潮流,這也太誇張了吧?
可是蘭蘭卻不肯善罷甘休,她覺得如果自己不換上新衣服,買名牌商品,到了學校肯定會被同學們相互比較,然後受嘲笑的。
就這樣,杜女士被女兒纏著開始了大采購。剛上小學二年級的蘭蘭喜歡Kitty貓,書包、文具等物品都要求買Kitty貓品牌,否則就大哭大鬧、撒嬌耍賴,這簡直讓杜女士崩潰。至於衣服、鞋子之類的,女兒又迷上了日韓風格,還都要求買名牌,否則就絕不穿出門……
結果,女兒開學前幾天,杜女士的錢包一下子縮水不少,花錢不說,還累得夠嗆,真是苦不堪言。
如此看來,開學前後父母們都得增添不少煩惱呢。現在的孩子有很多已經有了高消費、奢侈化的購物趨勢,而且孩子們在無形之中還會相互炫耀和攀比,這無疑會助長負麵的價值觀和金錢觀。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也成為父母的一項重要任務。而據調查發現,孩子這種不良消費習慣的形成,父母的教養和言傳身教的影響在其中存在著很大的責任。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不良消費習慣的影響一般存在於兩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