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痛苦
天天是一個7歲的小男孩,有段時間班裏的同學間流行玩“風火輪”,也就是滑輪。天天很羨慕大家,於是趁著父母不在家,悄悄從抽屜裏拿走100元錢,買了一套滑輪。不過,等他擁有了滑輪之後,這股流行風很快就過去了,同學們的興趣又轉移到了其他方麵。而天天的滑輪在玩了一兩次之後,也很快被閑置在了角落裏。
父母知道了這件事後,隻是歎了一口氣,覺得虧欠了孩子,讓孩子在同學中間跟不上節奏和潮流,也就沒有多加批評和指責。不要以為他們不苛責孩子是因為不在乎這點錢,實際上,天天的父母都是外來打工者,住著租來的小房子,經濟條件比較拮據。可是,家裏隻有這麼一個孩子,在養育孩子方麵,他們從來都很舍得花錢,給孩子零花錢也很“慷慨大方”。因為以前自己家裏窮,受過苦,所以他們才更不想讓孩子也跟著吃苦。
然而,正是因為這樣,天天變得越來越浮躁了。他潛意識裏也從來沒有認識到父母賺錢的艱辛,因為從父母手裏拿錢拿得太過容易,他便覺得節約啊、省錢啊、賺錢啊之類的事情都是沒有必要的,隻要伸伸手就能從父母那裏坐享其成。平時,他花錢比較大手大腳,在學校也喜歡和同學們相互攀比、炫耀。天天的父母也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虛榮、不懂事了,可是又不忍心責罵孩子,隻能一籌莫展。
其實,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孩子中間這樣相互攀比、炫耀、跟風的現象已經不在少數。而很多時候,正是父母的方法不當和疏於管束才讓孩子養成了亂花錢的壞習慣。很多孩子隻要口袋裏有零花錢,就要馬上花掉,去買零食、玩具,或者經不住誘惑去網吧上網;也有很多孩子已經習慣了“奢侈優越”的生活方式,花起錢來毫不手軟,一點都不拖泥帶水,甚至還敢偷家裏的錢花。如果父母管理不當,給家庭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那點損失,更重要的是,會讓孩子在金錢的世界中迷失,喪失良好的品德。無論是出身貧困家庭還是富裕家庭,在孩子的世界裏其實並沒有貧富之分,可是如果讓孩子喪失了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那才是讓孩子淪為真正的“窮人”。然而,對於一出生就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對所有事物都一無所知的孩子而言,他們的金錢觀、人生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來塑造和培養出來的,如果父母的舉措失當,用錯了方法,又怎能要求孩子在財富之路上走正道呢?
因此對父母而言,正確引導孩子用好零花錢不僅關係著孩子經商能力、理財能力的培養,也關係著孩子一生價值觀和道德品行的形成。父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手中零花錢的來源情況,對於來源不正當的錢一定要加以製止。另外,也要弄清楚孩子的零花錢都花到了哪裏,被用來做什麼了,以便對孩子進行監督、引導和管理。
我們很多樸實的父母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心想著多賺些錢,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可是,辛辛苦苦賺錢的過程中,他們是否想過:自己的孩子懂得金錢的價值嗎?他們會理財、會管理金錢嗎?他是否擁有對商業社會的基本認識和在這個社會裏的生存能力呢?如果孩子連關於金錢的一點素質和能力都不曾具備,又怎能期待他將來成為“富人”呢?就算父母能將賺到的那點血汗錢交到孩子手裏,若孩子沒有守住財富、創造財富的能力,仍然不過是一個在財富世界裏一無所知、一無所有的窮人罷了。
現在,在很多發達國家的家庭裏,財商教育已經成了父母、學校和社會培養孩子的一項重要內容。據稱,美國家庭就普遍有這樣一個共識:賺錢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培養一個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父母應該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財商,幫助孩子學習理財。
關於教孩子理財的案例,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中國單親媽媽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在以色列生活。這位淳樸而善良的母親恪守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工作、幹活,養育著3個孩子,做一個合格的好媽媽。每天早上,她要早早起床送孩子們去學校上學,然後回到家便靠做春卷、賣春卷賺錢。晚上,等到孩子們放學回家,母親就會停止營業,幫孩子們做飯、洗衣服,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