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覺得“討價還價”顯得寒酸或者斤斤計較,其實從心理層麵來講,它是一種不錯的心理遊戲。通過這種遊戲,父母能夠幫助孩子看清一些商業規則,讓孩子明白商品的實際價值和老板要價之間是有空間的,進而學一點“生意經”,以免以後在購物時吃虧。同時,在討價還價過程中,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得到鍛煉,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和孩子一起購物時,可以讓孩子核對找回的零錢,既可以讓孩子練習一下現實生活中簡單的運算,又能讓孩子增加對商業的理解。
幫助孩子學習理財
在孩子七八歲時,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相關的理財教育了。具體措施如下:
(1)幫孩子建一個銀行儲蓄賬戶,讓孩子慢慢熟悉與銀行相關的各種知識和程序。
(2)培養孩子進行有計劃開支的能力,每個周一可以讓孩子做一個本周的開支計劃清單。
(3)教孩子記賬和核算賬本,要求孩子準備一個賬本記錄每周的開支情況,周末進行賬目核對。
(4)組織家庭式的借貸活動,比如父母可以借錢給孩子買一件大件商品,但是孩子必須支付利息,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儲蓄和借貸意識。
讓金錢與愛實現對接
讓孩子時時刻刻計算著和金錢有關的事情,有時難免顯得太功利,因此父母也要注意培養孩子和金錢有關的愛心,告訴孩子金錢的意義不隻是錢。
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向希望工程募捐,讓孩子參與公益活動,幫助孩子接受愛心教育。在長輩生日或者過節日的時候,引導孩子給長輩買些小禮物,教孩子用財物來表達愛、傳遞愛。這樣,孩子才能漸漸明白,錢不僅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和欲望的媒介,更是傳遞愛、分享和快樂的介質,它擁有著更為崇尚的意義和價值,關鍵要看怎麼利用它。
給孩子多少零花錢才合適
孩子的零花錢都用來幹什麼了?孩子的口袋裏到底有多少零花錢?作為孩子的父母,你都清楚這些和孩子相關的賬目嗎?某組織曾做過一次小型的調查問卷,主題是“關於小學生零花錢和理財意識”。
該調查結果顯示,每月超過200元零花錢的孩子隻有1%,15%左右的孩子每個月的零花錢是50~150元,而零花錢數目在50元以內的孩子則占了84%。在提及關於儲蓄的認知時,99%的孩子都會將用不掉的零花錢存起來,這些孩子都具備一定的儲蓄意識和習慣。至於儲蓄的數目,儲蓄額低於50元的孩子占20%,儲蓄額在50~200元之間的孩子占25%,而儲蓄額超過200元的孩子則有55%。
關於零花錢來源的調查顯示,67%的孩子從父母那裏得到零花錢,8%的孩子零花錢主要來源於長輩,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76%的孩子反映,自己通過幫長輩做事得到過零花錢,甚至有25%的孩子反映,自己的零花錢主要來源就是通過勞動來賺取的。在勞動方式上,32%的孩子通過幫大人買東西、傳話、跑腿來賺零花錢,63%的孩子利用倒垃圾、洗碗、洗衣服等做家務的方式從父母那裏賺零花錢。
另外,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8%的孩子表示自己曾通過變賣廢舊物品的方式賺零花錢。在處理壓歲錢的問題上,隻有10%的孩子會想辦法把壓歲錢花掉,51%的孩子會將壓歲錢儲蓄起來,而39%的孩子則必須將壓歲錢全部上交給父母(可能並不是自願的)。
通過以上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看到,大多數城市孩子們每個月的零花錢大約是多少錢以及孩子們獲得零花錢的主要方式,結合這些數據,再根據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具體情況,就不難確定一個相對合理的零花錢數額了。下麵,我們再通過具體案例,來了解一下孩子的零花錢收支現狀:
“打工”賺錢買喜歡的玩具
葉子是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從上小學開始,父母每個星期都會給她10元零花錢。不過,這些錢一點都不經花,每次她買一個冰激淩,再買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就花光了。基本上,到了月底,葉子總是口袋空空,是個名副其實的小“月光族”。
有一次,葉子看上了一款新玩具,可是自己的零花錢已經花光了,就跑去找媽媽商量。媽媽聽了,立刻就拒絕了。不過,葉子靈機一動,突然想到有很多同學通過幫父母幹家務賺零花錢,便和媽媽商量起來。
聽了女兒的話,媽媽一邊在廚房忙碌著,一邊說:“那你去拖地板吧,把家裏的地板都拖幹淨,我就付給你1元錢。”葉子聽了,跳起來就拖地去了。於是,20分鍾以後,葉子終於憑借自己的勞動獲得了人生“第一桶金”——1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