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思路:從替孩子拿錢到讓孩子管錢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逢年過節孩子們的紅包也變得越來越厚,這本是一件令孩子們高興不已的事情,但是卻引起了家裏兩代人的紛爭。父母們覺得孩子如果手上錢多了,就容易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壞習慣;但是孩子們卻覺得既然壓歲錢和紅包是給自己的,就應該由自己支配,自己管理,父母代替自己管理壓歲錢就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那麼,我們從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現象來看看,父母們這樣的做法有沒有依據?
——孩子們身上帶著錢,不是丟失就是被坑蒙拐騙,很不安全;
——孩子身上如果有零花錢就會很快花光,並且會經常沒錢;
——孩子花錢沒有計劃,喜歡什麼就買什麼;
——許多畢業生在畢業後不工作或找不到工作,變成啃老一族,需要先給他(她)存些錢;
——許多人即使工作之後,也不能學會很好地管錢,喜歡透支信用卡,提前消費,每月工資下發後總是在還信用卡。
從上麵社會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現象來看,父母的擔憂並不是全無道理的,可是如果僅僅代替孩子們管錢並不是在為他們創造一個好的未來,反而是在耽誤孩子。
理財能力欠缺
孩子理財能力欠缺,這是當代父母一直擔憂的一個問題。但是,因為孩子們欠缺理財能力就不讓他們自己管錢,這真的對他們好嗎?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孩子還在嬰孩時代的時候,不會走路,父母可以抱著他,背著他,但是父母能抱他、背他一輩子嗎?父母抱他、背他顯示了父母對他的愛護,但是父母有沒有想過,這種寵愛有可能會成為孩子正常生長的絆腳石,甚至可能毀掉他一生的幸福。
如果父母能放開他,讓他慢慢學著走路,即便剛開始跌跌撞撞、搖搖晃晃,這也是一種進步。摔倒了可能會哭,父母也會心疼,但是哪一種成長是不經曆過苦痛的?父母要在他哭的時候安慰他、鼓勵他,讓他重新站起來。不久之後他就會學會走路,再過不久他就能學著跑了。這個漸漸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講就是一種成長、一種進步。
父母們覺得保護孩子是自己的天職,怎樣做都是為孩子著想。可是為了孩子的將來,父母不能讓孩子脫離社會現實,一直保護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否則讓孩子在最好的年紀錯過了最好的磨煉時機,將來再後悔也於事無補。
父母們必須學會接受並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孩子們在將來要麵對的社會與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是迥然不同,父母要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必將會成為未來的主宰,知識型人才才是未來社會的主流。為了能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社會,父母就必須轉換自己的生活理念,采取合理的教養策略。
(1)“知識管理”是如今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人才戰略,管理財務的能力就是經濟實力,學會理財、懂得花錢比手握錢財更重要,也能給人帶來更多的財富。
(2)“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成為過去時,也變得不太現實。現在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除了要保障自己的家庭開支和應付住房貸款之外,還有雙方的老人要贍養,擔子越來越重,壓力也越來越大,最後這個擔子可能就會挑不起了。
(3)現如今,錢的概念不再是握在手裏的現金和存折,更是用來理財、用來“錢生錢”的一種工具。應該買什麼?該怎麼買?要花多少錢買?是付全款購買還是分期付款購買?這些都是消費戰略,都是需要規劃的。生活保障方麵的教育保險、職業保險、養老保險、健康保險和意外保險,休閑娛樂的會員組織等理財項目,它既是一種投資,又是一種消費。把握這些投資項目要遠比手握現金更能實現人們所追求的“不差錢”的願望。
(4)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是異常激烈的,理財能力就是一種競爭力。不具有財商的人,僅憑出賣勞動力和埋頭苦幹來過日子,不會獲得永恒的幸福,他最終都將淪落到社會底層,成為弱勢群體的一員。
社會中的這些改變,不僅是父母們要麵對的,更是孩子們將來長大後要獨自麵對的。除非你的孩子有命運之神的眷顧,每次買樂透都能中上大獎。否則的話,不管他多努力去賺錢,隻要不具備財商能力,他永遠也擺脫不了“月光族”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