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後天的財商培養,未來的身價積澱(1)(2 / 3)

教孩子學會存錢

當孩子在擁有了一定數量的零花錢之後,與其代替他們管錢,不如為他們準備一個儲蓄罐,教他們如何管錢,鼓勵孩子將一部分零花錢存起來做更大、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樣,不僅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還能讓孩子學會回報社會、助人為樂。

走進銀行,教孩子領略投資的魅力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銀行的存在,並告知銀行的作用,讓孩子對銀行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例如,錢放在銀行就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風險比較低,可以讓我們按期獲得一份收益,等我們將錢從銀行取出的時候,我們就能得到比之前更多的錢;父母還可以向他們解釋保險的作用,保險就是能夠為你的將來提供更多的保障。孩子們雖然不能深刻地理解投資,但他們漸漸就會明白,錢還可以用來生錢,而投資就是一種讓錢生錢的方法。

教孩子學會計劃與支配金錢

教孩子學會計劃與支配金錢,是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的重要一步。孩子們在剛開始獨立消費的時候,因為缺乏經驗難免會比較盲目,這時候父母就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幫孩子製定合理的消費計劃,並讓他們每次在消費後及時進行總結,必要的時候,可以與孩子分享你自己的經驗。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更好地規劃自己的零花錢,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還能鍛煉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豐富他們的生活經曆。

教孩子節儉,培養正確的財富觀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輕父母的子女一般都是獨生子女,隨著生活的改善,從小吃過苦的父母們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小學生多穿“耐克”“李寧”等名牌的衣服和鞋子,“米奇”“酷狗”等名牌學習用具也大受小學生的追捧,學校裏各種跟風攀比的風氣也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提倡節儉的民族,這種優良傳統到哪兒都不能丟掉。因此父母們要以身作則、現身說法,教導孩子們節儉。比如,教導孩子不跟別人比穿著,而是比學習、比智慧以及隨手關燈、一水多用等。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根本不需要理財,隻要勤儉節約就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中國的成年人普遍缺乏財商教育的思想,沒有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在經濟進入全球化之後,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傳統的金錢觀也開始麵臨轉型。

20世紀90年代,在經濟浪潮中積聚了大量財富的領軍人物將理財觀推向了全國,現在他們的子女也逐漸長大,為了應對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僅僅靠父輩們積累的理財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必須接受更專業的理財觀和正確的財富觀。對於成長在21世紀的孩子們來說,培養正確的財富觀就是為了培養他們的財富基因,以便在長大後能更好地獨立,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財富。

鍛煉節奏不對,財商培育白費

現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看到了財商的重要性,並且將其列為與情商、智商同樣重要的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環節。而父母們在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財商的過程中,一方麵可以將外國的財商教育理念拿來參考和借鑒,另一方麵也要根據孩子成長環境的不同做出一定的改良和調整。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智力、理解力、分析力、思考能力等方麵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財商教育也必須根據孩子年齡,在內容、形式上做出係統化的調整,以適合孩子的具體需求和接受能力。

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對孩子的財商教育做得相對完善的國家。美國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將財商教育的內容進行了係統的劃分和解讀,既有利於操作,也有利於孩子的理解和接納。我們不妨借鑒一下。

3歲:能夠辨識出紙幣和硬幣,且辨認出麵額;

4歲:知道不同單位的錢幣之間如何換算,如1美元等於多少美分;

5歲:了解錢是如何獲得的,知道它可以用來交換物品;

6歲:能夠數出大量的紙幣和硬幣;

7歲:看得懂超市裏的價格標簽;

8歲:知道將錢存在銀行賬戶裏,通過辛勤勞動能夠賺取金錢;

9歲:買東西時知道貨比三家,比較價格後再買,能夠將一個星期的消費計劃列出來;

10歲:知道定時儲蓄,然後用攢下的錢買重要的東西;

11歲:有理財意識,知道通過書籍、電視、廣告等發掘理財方法;

12歲:能夠正確使用各種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13歲至高中畢業:在課餘時間打工賺錢,嚐試進行債券、股票等投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