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現在的財商力,未來的生存力(4)(2 / 3)

父母應該將“勞動創造財富”這一理念根植於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明白,無論是自己的零花錢,還是銀行裏的儲蓄數字都是父母通過辛勤勞動獲得的。為了讓孩子了解金錢從哪裏來,父母也不妨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場地看看,既能讓孩子有一個真切的認知,又能增進雙方的感情交流。另外,為了培養孩子關於金錢的良好素養,父母應該嚴厲製止孩子向長輩要錢、奢侈浪費、欠錢不還等行為,父母也要注意將這種不良心理和行為遏製在搖籃裏。

現在起,我們已經晚了一大步

如今,隨著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針對兒童的財商教育在中國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很多父母也漸漸意識到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產生這種念頭的父母雖然不在少數,但是大多還僅限於認知程度的改變,而真正做出實際行動,對孩子開展財商教育的卻非常少見。尤其是當孩子處於10~18歲的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都普遍認為,學好文化課才是當務之急,至於財商教育可以等以後再說。因此,無論是在家庭教育中,還是在興趣培訓班,我們很難看到關於財商教育的內容。

然而,對於中國的青少年而言,財商教育真的是沒有必要的或者隻能等成年以後才應該接觸嗎?我們不妨聽聽美國國家經濟教育委員會(NCEE)主席杜維爾所說的一番話。2003年,杜維爾曾做過一項關於美國公立學校個人理財教育狀況的調查,他在調查報告中這樣寫道:“一個國家想要培養出有責任的公民、有見地的消費者、卓有成效的勞動者、優秀的投資理財者、全球經濟的有力參與者,進行理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實際上,在過去的一二十年,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注重孩子的財商教育,甚至將培養孩子了解和駕馭財富的能力作為一門必修課,並且發展起了係統的知識構架和學習體係。下麵,我們不妨看看這些國家是怎麼培養孩子的財商的。

美國

美國是全世界最早開展青少年財商教育的國家之一,這種理念最初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保險業,如今已經經曆了將近一個世紀的變遷。從1957年開始,在中學開設理財教育課程的政策已經在美國的絕大多數地區實施。而隨著這一政策的普遍推廣,又經曆了多年的實踐論證,有多項實證性研究報告證明,在中學時期開展經濟和理財課程對孩子成年以後的理財和儲蓄行為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對於他們的財產積累也起著漸次性的至關重要的積極的影響。

到了20世紀90年代,理財教育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性行為,為此提供服務的不僅僅是學校,還有大量的金融機構和社會組織。他們都在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為青少年的理財教育提供服務。比如,美國丹佛有一家青少年儲蓄銀行,專門為9~22歲的孩子、青少年提供銀行服務,並且對他們任何微小的理財服務都會嚴肅且認真地對待。再比如,有一家成立於1997年名叫“跳躍開始聯盟”(Jumpstart Coalition)的非營利性組織,該組織的任務之一便是為青少年提供理財技能方麵的培訓。

當然,美國對於青少年理財教育的重視和培訓,不僅體現在教育界、社會機構等的大力支持,更體現在美國家長對孩子財商培養的重視。從孩子3歲開始,美國的父母就會教孩子認識金錢,給予孩子一定的零花錢,甚至還會為孩子開銀行賬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關於理財、投資、商業運營等方麵的學習也會由家長源源不斷地傳達給孩子。他們注重實踐,認為隻有讓孩子通過自己的一點點的親身實踐去了解金錢、獲得金錢之後,才能真正懂得財富的價值,並且學會儲蓄、投資和消費。在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加入打工的陣營,因為父母會告訴他們:“要花錢,自己去掙!”

英國

相對於美國而言,英國關於青少年的理財教育起步稍晚,但是發展很迅速。1998年,一個對英國青少年財商教育影響至深的項目開始實施,同時也代表著英國財商教育翻開了重要的第一頁。該項目為蘇格蘭學校理財教育項目,由蘇格蘭課程谘詢委員會發起,蘇格蘭皇家銀行讚助,以幫助孩子們建立理財觀念為己任,通過開設趣味橫生的跨學科理財教育活動,幫助5~18歲的學生培養財商。比如,在“工藝和設計”課程中,老師為了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會引導孩子了解不同材料的價格;在“家庭經濟”課程中,老師為了增加孩子對價錢本質的理解,會組織孩子進行模擬購物,並且以信用卡、儲蓄卡、現金、支票等不同方式進行支付和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