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財商與你掙錢多少並不掛鉤,它隻是能夠衡量出你的理財能力和投資潛能。具體來說,就是隨著你年齡的增長,你的錢仍舊能給你買來源源不斷的自由、幸福和健康,而這就是你的財商為你帶來的。
現代社會經濟形勢瞬息萬變,財商也逐漸變得跟開車這種技能一樣重要,現代人如果不能掌握好這項生活技能,很可能就會偏離現代社會這條軌道。當你真正了解了財商,你就會發現:培養孩子財商是為了幫助孩子正確理財,而不是讓他們變成金錢至上者,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應用金錢以及金錢規律,用理財投資去創造更多的財富,過上自由、富足、幸福的生活。
正確認識了財商之後,父母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呢?我認為財商教育應從娃娃抓起。
在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著兩類問題:一是給孩子充足的零花錢和充分的自由,並不關心孩子怎樣花錢。在最近的一項調查研究中顯示,我國大部分少年兒童有零花錢,但是90%的孩子有亂消費、高消費的壞習慣。這項調查應該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培養孩子的財商,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金錢觀刻不容緩。
二是父母向孩子傳輸一些不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過度地重視金錢。教導孩子節約省錢是好的,但是如果過度強調金錢的重要性,很可能會讓孩子過分小氣,導致孩子變成小小的葛朗台,對孩子未來人格的養成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我認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理性看待金錢,教導他們駕馭金錢,運用金錢,而財商教育就是要做到這一點。
讓孩子認識錢
財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錢、理解錢的價值。孩子在幼兒期,並不能完全理解金錢的意義和價值,但這階段的寶寶對任何事物都非常好奇,喜歡觀察和模仿大人的行為。家長對金錢的態度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對金錢的認識。因此在這一時期,家長就應該向孩子灌輸一些關於“錢”的認識。
有一次我到一位朋友家做客。當時朋友的妻子正在陪他們3歲的孩子玩“買賣”遊戲。在這個遊戲中,媽媽扮演“買家”,孩子扮演“賣家”。媽媽把家裏的書籍、水杯、鉛筆等東西攤開,讓孩子坐在“貨攤”前叫賣。這時媽媽問孩子:“老板,這本書多少錢啊?”
“10塊。”孩子回答道。
“哦!太貴了,便宜點行不行?”媽媽皺眉道。
聽完這話,孩子很快就妥協了:“那好吧,8塊錢賣給你吧!”
“可是老板,我手裏隻有一張10元的,你給我找錢吧。你應該找給我多少呢?”
“2元!”
通過這樣的遊戲,可以讓3歲的孩子明白金錢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還可以跟討價還價,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在與孩子玩這個遊戲前,家長也可以去商店購買“兒童鈔票”,這樣雙方在“交易”的時候,父母就可以用它來“付款”。在讓孩子找錢的過程中,既能幫助孩子認識金錢和數字,還能讓孩子學習簡單地加減運算。
對於3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認識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鈔票麵額,但他們也許無法分辨出這些鈔票麵額的大小。這時候父母就應該讓孩子明白不同的“商品”價格是不同的。比如,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比較厚的書可以賣得貴一些,而較薄的書則可以賣得便宜一些;鈔票的麵積越大,意味著它的麵值也越大……幼兒期的寶寶還不懂得太多的道理,父母隻需要讓他們對金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即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再逐漸深入地對孩子進行財商培養。
讓孩子學會花錢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僅僅讓孩子認識錢是遠遠不夠的。教導孩子如何安排零花錢也是父母應該要掌握的技能。當孩子在自己支配零花錢的時候,父母可以從旁協助,指導他們在買多樣東西而錢不夠用的時候該如何取舍,父母們要鼓勵孩子的正當合理消費。教會孩子如何存錢也是父母們要重視的問題,這時候可以給他們解釋銀行的存在和作用。
為了更好地幫助他們管理零花錢,父母可以帶孩子去銀行開一個賬戶定期存錢,並讓他們自己保管存折,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以獲取報酬,讓他們理解金錢是通過人創造價值而從社會獲取回報的道理和金錢的來之不易,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有一位年輕媽媽曾對我講述了她是如何教自己女兒學會花錢的故事,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