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尤維納利斯
適當的疑慮是智者的明燈,是防患於未然的良方。
——(英國)莎士比亞
一個10歲的小女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陌生的男子。男子笑眯眯地對女孩說:“小妹妹,放學了?”女孩莫名其妙地看著這個人,順口回了一句:“嗯,放學了。”男子繼續對她說:“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不認識我了?上次還去你們家吃飯了呢!”說著,拿出幾粒糖塞到了女孩的手裏。女孩仔細搜索腦海裏的信息,但始終對這個男子持懷疑態度。
女孩靈機一動,問:“你也是開卡車的嗎?我爸爸今天開車去哪了?”男子立刻應道:“對,對,你爸爸開車出去了,叫我來接你。”說著拉起了女孩的手往前走。
這時的女孩已經識破了男子的假麵孔,但是依然故作鎮定,想辦法逃脫。一會兒,她笑嘻嘻地對男子說:“哦,對了,每次去爸爸那裏都要給他買包煙的。”男子很無奈:“那好吧,不過快點,你爸爸等你呢!”
女孩順勢掙脫男子的手,指著遠處的一個人男人說:“爸爸,你怎麼回來了?”這時男子的臉一下緊張起來,女孩對男子說道:“爸爸來了,我們過去吧!”男子慌慌張張地說:“不,不了,我還有事。”隻見男子迅速轉身跑掉了。
自我保護能力教育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據一項調查數據表明:我國未成年人因為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殺等人身傷害,每天死亡50多人。這些嚴重的傷害事故使得一些父母不敢讓孩子去參加各類活動,即使參加必須要有父母的陪同。
但父母總不能一輩子都把孩子捧在手心裏,而應該讓他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就像案例中的女孩那樣,遇到陌生男子提高警惕,抵抗得住男子糖果的誘惑。當識破男子的伎倆後,能夠從容冷靜麵對,並運用聰明才智把壞人趕走。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這麼高的安全意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用再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了。
而孩子很高的警惕性和自我保護能力來源於父母的培養。所以,父母要從小加強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識和安全訓練,增強他的防範意識,提高其自我保護的能力。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應該從哪些方麵教孩子保護自己呢?
培養建議
建議一:告訴孩子,遇事要沉著冷靜
父母不能讓孩子太依賴別人幫忙解決問題,一定要讓他學會應變突發事件的能力,告訴他,他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
趙卓今年5歲,爸爸媽媽平時會告訴他保護自己的方法,比如,每天上下樓,如何預防被電梯夾到;在商場裏走失了,要原地不動,或者向穿著警服的人求助;如何識別紅綠燈等等。所以,趙卓冷靜處理問題的能力很強。
一天,趙卓和爸爸媽媽一起上樓。他剛走上電梯,電梯門就關上了,怎麼也打不開,而他略帶哭腔地喊了一聲“媽媽”。電梯外的媽媽急壞了,幸好爸爸冷靜,趁電梯門沒關嚴的時候說:“兒子,別急,按4。”
待爸爸媽媽上了樓,趙卓已經在電梯門口等著了。媽媽欣喜地抱住他,隻見他眼圈紅紅的,但他略帶男子漢的模樣對媽媽說:“媽媽,我都著急了,隻聽爸爸說按4,但我戴著手套不好按,我也沒哭,我勇敢吧!”
當孩子遇到特殊情況時,沉著冷靜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質。生活中,父母除了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安全意識外,也要培養孩子不焦躁的性格,讓他遇到問題冷靜分析。此外,父母遇到一些關於安全和自我保護的知識和案例也要及時傳達給孩子,做到防患於未然。
建議二:教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對孩子的自我保護教育的內容很多,父母應從實際出發,在生活中隨時進行教育。要多給孩子講實例,加深孩子的印象。同時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我保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
父母要注意孩子生活細節的培養,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提升自我保護的能力。如:孩子放學按時回家,特殊情況要提前和父母打招呼;避開吵鬧的地方,像網吧、夜總會、洗浴中心、電子遊戲廳等人多雜亂的地方都不要去;放學回家路上,孩子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不逆行、不搶行、不闖紅燈、不與同學在馬路上追逐打鬧、不騎車帶人,盡量走大路,人多的地方,少走僻靜小路;如果必須走僻靜小路,一定要結伴同行;若遇壞人,應盡快避開,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時大聲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