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注意事項(3 / 3)

改善親子關係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有話越來越不願和父母說,而是更願意和同伴及朋友講。父母要關心孩子的人際關係,自己應首先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當孩子能把父母看做朋友,能平等地談話時,孩子才願意將他的人際關係方麵的困難和煩惱向父母傾訴。

改善孩子的性格

研究者發現,“人緣好”的性格特征:尊重並關心他人,富於同情心;對工作負責,給人以可靠的感覺;忠誠、老實,從不騙人;有耐心,不急躁;辦事公道,主持正義,熱心集體的事;待人真誠,熱情開朗;學習成績優良,喜歡幫助別人;有獨立見解,又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愛好廣泛,和誰都能玩到一起;脾氣隨和,有幽默感。家長應幫助孩子進行自我認識,看有哪些不良的個性特征,從而改進。

教給孩子社會交往技巧

社會交往技能包括如何開始與別人交往、如何獲得知心朋友、怎樣才能使別人喜歡你、如何與別人交談、如何傾聽別人談話、如何讚美別人、如何向別人道歉、如何提意見。給孩子挑選一些關於如何提高交往技能的書籍,並給孩子創造一些交往機會進行練習,並鼓勵孩子大膽與同學、陌生人進行交往。

轉移刺激

即暫時轉移引起社交恐懼症的外界刺激。由於外界刺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失,其條件反射在頭腦中的痕跡會逐漸淡薄,有時還可消除。也可以采取反複刺激法,即讓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反複接觸引起恐懼的刺激,使其逐步適應,進而消除恐懼感。

不良習慣性動作

不良習慣性動作是指孩子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或者在精神受到刺激和身體感到不舒服時總是表現出某些刻板的不良習慣性動作的病態反應。常見的有吮手指、咬指甲、啃咬各種物品、眨眼、搖頭、擠眉弄眼、肢體抽動等。多見於學齡前及學齡兒童,男孩較多見。

糾正這些不良習慣需作長期、耐心的努力。如對吮指兒童可給他玩具,或設法引起患兒對外界環境的興趣,起到轉移注意力的作用。對咬指甲兒童可定期修剪指甲,甚至可戴手套,使他無法再咬。對患兒不要歧視、恐嚇和責罵,而要鼓勵和啟發他們建立信心,與父母及老師配合,及早糾正這些不良習氣。

兒童遺尿症

正常小兒自2~3歲起已能自控排尿。兒童遺尿症指的是5歲以上孩子還不能控製排尿,夜間入睡尿床或白天尿濕褲子。遺尿症分功能性和器質性兩種,功能性遺尿症多因控製排尿的能力差所致,器質性遺尿症則是由全身性疾病或泌尿係統本身的疾病所致(如糖尿病、泌尿係統感染等),這裏講的遺尿症是前者即功能性遺尿症。

功能性遺尿症多數由精神因素引起,如嬰幼兒時期排尿習慣訓練不良或強烈的精神刺激、心理紊亂,如抑鬱、多動症、習慣性抽動或其他不良習慣的兒童等常伴有遺尿症,兒童孤僻,缺乏信心,或睡眠深沉等也都可引起遺尿。遺尿多發生在夜間,偶爾白天午睡或清醒時也可發生。發生頻率不一,每周1~2次,或每夜一次甚至一夜幾次。健康欠佳、勞累、過度興奮緊張、情緒波動等可使症狀加重;有時自動減輕或消失,又可複發。約半數患兒可於3~4年內發作次數會逐漸減少而自愈,也有一部分患兒持續遺尿直至青春期或成人,往往造成嚴重心理負擔,影響情緒、性格和學習。

對遺尿症患兒要采取綜合措施矯正:

要排除器質性遺尿症

詳細詢問病史,做必要的檢查,如排除糖尿病、膀胱炎、尿道炎、泌尿係統畸形等。

控製飲水,主動排尿

午後應適當控製飲水量,排尿間隔逐漸延長,每次排尿務必排盡,晚飯後不宜進行興奮活動,睡前排尿,睡熟後應在其經常遺尿時間之前叫醒,使其習慣於醒覺時主動排尿。

醫生指導

頑固性遺尿症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物治療,但藥物副作用較大,且效果一般,需慎重使用。

心理疏導

遺尿兒童本身心理負擔很重,父母絕對不能在小兒發生遺尿時加以責罵、譏諷、處罰等,否則會加重患兒心理負擔,加重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