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希望寶寶早日成才,促使一些家長絞盡腦汁把未滿學齡的寶寶送進學校,使低齡兒童過早地背上沉重的書包。
目前國外兒童入學年齡一般都定為7周歲,也有6歲半入學的,而入學後的最初半年是以玩為主,仍帶有學前教育的成分。國外一些教育專家在有關論述中指出:那些頑固堅持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正規教育的人是“愚蠢的激進派”。他們認為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正規教育是不科學的,將對兒童成長造成過分的壓力,從而使兒童感到緊張。
耶魯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也曾說,不應該過早地和過快地參加正規學習,因為這樣會使兒童失去人生中最珍貴的時光。過早地把兒童從搖籃裏趕到學校去,會使兒童失去正常發育的自由。
教育家認為:學齡前教育隻有強調實行以玩為基礎的方法才最有益處,這樣的學校應避免隻有紙和鉛筆的教育,對於一個運動技能沒有達到熟練使用鉛筆的寶寶來說,鉛筆不啻是一種受折磨的工具。
如果男孩比較貪玩、好動,專注於一件事的時間不過十幾分鍾,且難以複述完整一個簡單的故事、經常答非所問,則不必早早跨入學校大門。而那些在這些方麵表現出色的女孩,可以考慮不滿6歲上學。還有的教育家認為:允許兒童按照他們自己的年齡和發育程度自由發展,他們是能夠了解和探索眼前世界的,並可逐步培養出學到更先進和更高級知識的能力。過早地對兒童進行正規教育的危險之一,是兒童把學習當作苦役,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樂趣,學習與其說使他們感到愉快,不如說使家長在心理上得到某種滿足。而這樣培養出來的寶寶可能出現精力和智力耗盡的情況,性格上容易急躁,在學業和事業上害怕失敗,不敢冒風險。
據對國內百名低齡入學的小學生的調查表明,提前上學弊多利少,其中對上課、做作業感興趣的僅占18%;在班上成績好的隻有2%,不理想的卻占56%。專家指出,不滿學齡的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如學齡兒童成熟,他們的大腦重量還未達到120克。在進入學齡期後,才顯著增大的大腦額葉,在兒童高級神經係統活動的發展中有重大意義,與有意識運動有密切關係。從腦機能看,學齡前兒童大腦的興奮和抑製機能不夠強,調節、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差,律己困難。因而,很難堅持一節課的學習。
由於寶寶生理心理發育不成熟,過早上學的寶寶不能很快進入小學生的角色,難免常常遭到批評,損害了自信心,而兒童由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過程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缺乏自信心,由此形成的膽怯、自卑、厭學將會影響寶寶的一生。此外,低齡兒童入學不但自己吃力,而且給家長、教師也增加了教育難度。可見,低齡兒童入學的確弊多利少。家長不要拔苗助長,這樣既違背了寶寶生長發育規律,也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