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理解P2P的時候,要無罪推論,不能假設P2P都是騙子,現在我們講究負麵清單,講究無罪推定,假設所有的P2P都是好人,壞人是個別。但是我們的銀行監管者是假設被監管者都是騙子,這樣的話對P2P的監管原理會產生誤差的,這個假設一定要反過來。因為很多的貸款需求在P2P上是合理的,是金融民主化的內在需要。不能假設這個人搞P2P就是心懷鬼胎,應該無罪推定。
第三,個人如果有100萬的財富,是放在銀行,還是用P2P貸款給100個人,這是他的民主權利,不能說他這個做法不對,而這個民主權利通過P2P網站實現了,通過銀行沒法實現。有一次點融的相關人士講過,他說好多人就是想要這個貸款的感覺,貸款的權利,他來到我這裏放貸了,因為我平時沒有放貸的感覺,P2P實現了這個感覺,這很有意思,這就是金融民主化,我願意當一把“黃世仁”,我不想當“楊白勞”,他想要這個感覺。特別是現在有的人不想買股票、不想存款,他想放貸。P2P為什麼在中國那麼發達?中國人有放貸動機,有錢願意放貸,這也是他的民主權利。還有就是傳統金融不能滿足的貸款權和投資權,通過P2P網貸得到了滿足,它通過P2P網站體現出來對社會的進步作用。特別是跨地區的,平安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說,陸家嘴平台上,上海、北京的人特別願意放貸款,獲得貸款的都是貴州、湖南等等地方的人,通過P2P網站就解決了,現有的銀行沒有那麼容易,不會那麼快,所以這兩個市場機製就不一樣。
P2P數據基礎越好 外部監管越放鬆
P2P將來如果有一天能夠聯網,套利和詐騙的幾率就會減少,關鍵是現在P2P“重複博弈”不夠,一旦重複博弈足夠多的時候,交易成本自然就下降了,計葵生說的是數據不夠,所以我們要擔保,數據夠了以後我們就要撤銷了。我認為最後一點很重要,在大數據背景下,金融民主化、普惠化與數據積累之間有正向激勵機製,P2P越多,做的人越多,數據越多,P2P越走向正常,越走向正常,數據越多,這是正向激勵的。隻要把這個市場放開,把這個基礎做好,很多IT公司能夠為P2P服務,將來數據慢慢積累多了,P2P就發展得更好,數據就積累得更多,這種正向激勵會在互聯網上自動形成。
我國P2P現在存在的核心障礙是社會征信係統不健全。人民銀行的征信係統要開放有很多條件,還牽涉到公安局、交通所等部門,國務院已經下了文件了,並組成了跨部委機構,要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全社會征信信用體係。因為一個大數據的技術基礎有了,全社會的征信係統會越來越健全,P2P和它兩方麵會協調的,直接製約P2P網貸的信用評估、貸款定價和風險管理征信係統還不發達造成的。但現在我國很多東西沒有免費開放,查詢不到,這種情況下不得不使很多平台開展線下的盡職調查,增加了交易成本,貸款利率就高了。而且數據基礎和外部監管也很重要,都是P2P網貸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兩者是替代關係,而且數據基礎更重要。數據基礎不發達的時候,可能外部監管的變量參數就多一點,數據基礎越好的時候,外部監管越放鬆,條件越來越放鬆,這兩個是相互替代的。
美國為什麼監管很鬆呢?因為數據基礎好。中國數據基礎不好的時候,監管參數好一點,將來數據基礎越來越好,重複博弈越來越多,假設有一天我們的大數據、搜索引擎能夠在任何時點找到每個人的違約概率,這些條件具備的時候,我相信有一天會做到,外部監管的條件越來越寬鬆了。這兩個是替代關係。我國現在為什麼詐騙多,銀監會覺得頭疼,需要加強監管,是數據基礎不好,數據基礎好了,監管就可以放鬆,這是一個趨勢。而且從趨勢上來看,人類互聯網技術越來越好,數據基礎越來越好,對P2P的健康發展越來越有利。
互聯網的業務模式和金融機構的安全現在有一些內在衝突。這裏的情況就是互聯網業特有的網絡效應、“先行者優勢”、“贏家通吃”和邊際成本遞減,要求P2P平台有一個內在的需求,要做流量,要規模擴張。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P2P網站不得不采取本金擔保、風險準備金、專業放貸和債權轉讓,對接理財資金池,這些會觸及監管紅線,現在的紅線是比較清楚的。為什麼有些P2P沒辦法,必須要碰紅線,因為有平台網站的內在要求。一個平台網站做不到規模就要死,而想做到規模又沒有數據基礎,沒有數據基礎就需要擔保,就要做一個資金池,就碰到紅線了。所以中國的P2P發展很糾結,有些已經做大了,走出糾結了,但有大量的P2P網站還在這個區間,個別的P2P就存在著渾水摸魚的狀況。但是這種狀況慢慢會改善的。
P2P監管以數據為基礎 部分監管任務可外包給IT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