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沒有人想到汽車應該是普通人消費的產品。可福特有一個想法,一定要讓汽車變成大部分人使用的東西。所以他引入汽車生產線,生產出廉價的T 型車,不僅改造了汽車業,而且改造了整個製造業。
史密斯創辦聯邦快遞公司時的想法是:任何一個東西能不能今天交給你,明天就送到對方手裏?當時的郵政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他的想法從技術上不太可能,所以他在耶魯讀書時候的那篇課程論文,老師隻給他打了C,就是剛及格的分數。然而就是這個論文裏的想法,後來成就了聯邦快遞公司。
40年前,沒有人想到每個家庭和每張辦公桌上都會有一台計算機,隻有比爾·蓋茨想到了,他才創造了軟件產業。
我們還可以舉許多這樣的例子,包括國內像阿裏巴巴、騰訊、百度、奇虎360 等很多優秀的公司。我要說的核心觀點是,創新就是一個想法而已,問題是,你有沒有辦法把這個想法變成消費者願意買單的東西?
從套利到創新
企業家一定要賺錢,不賺錢就不是企業家。但企業家做的是具有很大使命感的事情,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創新型的企業家比套利型的企業家快樂得多,因為他為改變這個世界所做的貢獻更大。
做到這一點,你要有敏銳的嗅覺,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對未來的判斷很重要。凡是成功的企業家,都是看未來看得比較遠、比較準的。現在市場上暢銷的新產品,是30 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同樣可以說,今天根本不敢想的東西,恰恰可能變成20 年以後市場上的主流產品。這就是企業家要想的問題。
用我前麵講的框架看,過去30 年中國企業家做的主要是套利和模仿。未來套利模式不會像以前那麼奏效,因為套利空間越來越少,投機倒把的空間越來越少,模仿空間也越來越少。未來隻能靠創新,創造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技術。這就是中國企業家麵臨的挑戰。
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測
中國企業家麵臨的挑戰與中國的經濟轉型有關。下麵,我對未來增長做一個基本的判斷。第一個判斷是,中國經過35 年高速增長之後,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會有一個趨勢性的向下調整;第二個判斷是,中國經濟經過過去5 年的強刺激政策後,未來幾年會麵臨很大的困難,甚至可能是危機。
為什麼中國GDP 增長率會往下降?從改革開放開始到現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靠模仿和套利帶來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這就是後發優勢。今天中國企業所使用的技術,很少是我們自己原創的。而任何西方產生的技術、產品,隻要拿過來“山寨”一下,就可以在中國找到市場,就可以賺錢。過去30 年我們走過了西方200 年走的道路。為什麼?主要原因是,人家在前邊我們在後邊,人家在修路我們在走路,所以我們的經濟可以說是寄生性經濟,寄生在西方市場經濟所發展起來的技術、管理基礎之上。但隨著西方積累的技術逐漸被利用,差距變得越來越小,後發優勢也越來越小,這意味著我們的進步會越來越慢。
2009 年之後,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實行強刺激的宏觀經濟政策,給我們惹來一身病。特別是由政府主導、國有企業主導的投資,靠大量貸款支持的經濟增長,是沒有辦法持續的。企業家應該認識這一點:我們生產的任何一個東西,最後都是由消費者付款的。也許你生產的隻是一個螺絲釘,但是安上螺絲釘的那個商品如果沒有人付款,最後螺絲釘也不會賣出去,你就會虧損。2009 年後中國為刺激經濟所作的投資,大部分是為了當年的GDP 而由信貸支撐的,而不是為了消費者創造價值、為了未來價值增長、財富增長投資,這個模式是沒有辦法持續的。
幾十年前哈耶克就打了一個比喻,靠信貸維持增長就像抓住老虎的尾巴,隻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老虎尾巴放開,這時候老虎反過來把我們吃掉;第二種是我們緊緊抓住老虎尾巴,跟著老虎跑,直到最後被累死。我們今天就處於這樣一個狀態。我理解,2013 年6 月份政府認識到不能繼續靠信貸刺激經濟持續增長,所以想稍微放開老虎的尾巴,結果就鬧起了“錢荒”,隻好又趕緊重新抓起老虎尾巴。但這個老虎尾巴還能抓多久?我覺得時間非常有限。
當然,無論趨勢性問題還是周期性問題,都是事在人為。中國經濟增長還是有巨大的潛力,最大的潛力是我們的市場規模。沒有一個國家在經濟工業化、城市化時具有這麼大的市場。200 年前英國工業化的時候,其人口隻占世界人口的1% 多一點;100 年前美國人口隻占世界人口的5.8% 。我們的人口占世界20%,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優勢。過去我們利用了這個市場優勢,但是利用得不充分。如何挖掘中國國內市場,是未來發展的關鍵點。如果利用得好,我們仍然會有比較高的經濟增長。
核心問題是,開發國內市場靠什麼?不是靠政府政策。靠政府刺激內需,我覺得完全是誤導,甚至根本是錯誤的。開發市場靠誰?靠企業家!隻有企業家精神才能使中國國內市場潛力得到真正的開發。
市場有廣度和深度之分。市場的廣度取決於人口規模,市場的深度取決於人均收入水平。中國企業家過去主要關注市場的廣度,我認為未來市場的深度更重要。人口大國市場廣度很大,也可能使企業家不注意開發市場的深度,也就是做大每一個產品的附加值。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仍然大大束縛著企業家精神,中國企業家的生存環境仍然非常惡劣。政府對經濟的過度管製,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私有產權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護,這些因素不僅阻礙著企業家創造力的發揮,而且誘使一些企業家偏離企業家的本分,熱衷於從事尋租和非生產性活動,由此帶來了嚴重的腐敗和收入分配不公,也敗壞了社會道德風氣。許多企業家做的仍然是套利活動,而不是創新活動,這對中國下一階段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中國企業家的挑戰:從套利者走向創新者
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政府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能有效保護自由和私有產權的法律製度,也需要中國企業家隊伍自身素質的提升。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的內容非常貼合當下的中國。
本書是寫給學者和政府官員的,也是寫給企業家的。本書不僅從宏觀的曆史角度論述了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而且從微觀層次詳盡分析了企業家的功能和素質。中國企業家的“創新”仍然停留在模仿型創新階段。在我看來,如何從簡單的套利者(商人)和模仿者轉變為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者,是中國企業家麵臨的主要挑戰。本書也告訴我們,商學院雖然可以提高企業家的管理知識,但商學院不可能培養出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是根本不同的兩類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有關企業家與政府關係的討論對我們理解當下政府產業政策麵臨的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簡單地說,政府製定很多產業政策,靠這些產業政策來引領未來的創新,是錯誤的。因為,產業政策隱含的一個假設是,政府官員或者科學家比企業家更有能力判斷未來,這個假設肯定不對。如果這種假設是對的,就不會存在企業家。真正理解企業家功能和素質的人,不可能讚成政府的產業政策。
就產業發展的走向而言,能對未來做出最好判斷的是企業家,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專家學者。企業家任何時候都不要跟著政府產業政策投資。或許符合產業政策的投資可以拿到政策補貼,你以為你賺錢了,但最後可能死在這裏。真正的企業家,尤其你想變成偉大的企業家,一定是要別人跟著你,而不是你跟著別人。
本書再版時,我們恢複了第五章初版中被刪除的內容。這樣,第五章第二節的標題也恢複為“企業家與所有製”。此外,本次再版時將初版中的“商品經濟”改為“市場經濟”,“同誌”改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