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增強宏觀調控能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2 / 2)

使環保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決向汙染宣戰,表達了治理汙染的決心。關鍵是要建立吸引社會資金投資環保產業的市場機製,這就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建立誰汙染、誰付費和第三方治理製度,培育環保市場。

加快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我國人口眾多,國土遼闊,資源分布不平衡。發展高鐵,最適合國情,被稱為綠色運輸方式。加快高鐵建設,盡快形成高鐵網絡,將使國民經濟跨上一個新台階。鐵路作為長期發揮作用的基礎設施,其投資具有長期穩定回報的特點,應通過投資體製改革,建立適合鐵路特點的長期融資機製。加快高鐵、地鐵建設,對拉動內需、促進增長將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積極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在不同發展時期,應選擇不同區域作為經濟增長極,以支撐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如,淮河經濟帶是目前有條件成為新的增長極的地區。這一地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資源富集、人口稠密,由於雨季過度集中,至今仍遭受著洪澇、幹旱交替發生的困擾,是豫皖蘇三省發展的窪地。過去幾十年淮河治理以防汛為主,現在需要調整思路,從發展的角度進行根治。應抓緊製定淮河經濟帶的整體規劃,做到汛期蓄水、常年用水、科學調度,實現洪水資源化;使之成為新時期擴大內需的戰略支點。

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必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是一項艱巨的曆史任務。靠引進資金、技術,利用勞動力成本低和資源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把人均GDP搞到5000 美元左右,容易做到。但是,要攀上人均1.2萬美元的台階,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如果沒有經濟結構的根本轉換,包括產業結構升級,城鄉均衡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日本、韓國同巴西、墨西哥提供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去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750美元,正處於向高收入國家攀升的艱難爬坡階段。近一年多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正是結構轉換難度加大的反映。在這樣一個特殊階段,尤其需要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在實施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戰略中,政府要製定明確的導向政策,包括鼓勵類、限製類的政策。在市場準入政策上,要製定負麵清單,實行非禁即入的原則。我國在30多年改革發展中,一方麵不斷擴大市場的作用,一方麵逐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創造了經濟奇跡。我國目前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我們不僅不能使政府去功能化,而且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三大調控杠杆要圍繞促進轉型升級形成調控合力。計劃、財稅、金融三大杠杆,是宏觀調控的基本手段。三者之間既相製衡,又相協調,形成合力。麵對轉型升級的任務,計劃部門應製定轉型升級的目標、重點、要求;財稅部門應運用減稅、貼息、資本金補助等措施,引導信貸和社會資金投向;金融部門應運用定向寬鬆的貨幣政策,包括重點建設債券等措施,引導信貸資金投向規劃和財稅政策引導的方向。特別是在目前通脹壓力小的情況下,金融調控政策應適時從總量調控為主轉變到以結構調控為主,運用強大的金融力量支持經濟轉型升級。

製定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要從選擇型轉變為功能型。長期以來,在製定產業政策時,往往對需要優先發展的產業實施一係列優惠政策。這種選擇型的政策的好處是,有利於少數產業的非均衡發展,但是其弊端也很明顯,往往造成顧此失彼,“水多了加麵,麵多了加水”,帶來新的結構失衡。因此,要盡可能避免推出選擇型的產業政策,代之以功能型的政策。即對符合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的經濟活動,不管屬於哪個行業、哪類企業,都要給予鼓勵,而對不符合轉型升級方向的經濟活動,一律采取懲罰性政策。比如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等,是轉型升級鼓勵的方向;對於所有行業、企業和生產、消費,凡是符合這些要求的,都應給予鼓勵,反之則應予以懲罰。製定功能型產業政策,比之選擇型政策,對於推動轉型升級,將能發揮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