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1375億元,同比增長48.3%。其中,限額以上單位網上零售額1819億元,增長56.3%。
五、進出口增速由負轉正
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23919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20209億美元,同比增長1.2%(一季度為同比下降1.0%)。其中,出口65113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10619億美元,增長0.9%;進口58807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9590億美元,增長1.5%。進出口相抵,順差6306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1029億美元。6月份,進出口總額21086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3420億美元,同比增長6.4%。其中,出口11513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1868億美元,增長7.2%;進口9573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1552億美元,增長5.5%。
六、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
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漲幅與一季度持平。其中,城市上漲2.3%,農村上漲2.0%。分類別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3.4%,煙酒及用品下降0.6%,衣著上漲2.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1.3%,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1.2%,交通和通信上漲0.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2.3%,居住上漲2.5%。在食品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2.9%,油脂價格下降5.3%,豬肉價格下降5.1%,鮮菜價格上漲1.0%。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環比下降0.1%。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8%,6月份同比下降1.1%,環比下降0.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0%,6月份同比下降1.5%,環比下降0.1%。
七、居民收入繼續增加
上半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義增長12.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同比名義增長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2014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義增長10.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8780元,同比名義增長13.7%。6月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7418萬人,同比增加307萬人,增長1.8%。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2733元,增長10.3%。
八、結構調整穩中有進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內需結構進一步改善。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7,比上年同期縮小0.06。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上半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2%。
九、貨幣信貸平穩增長
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20.96萬億元,同比增長14.7%,狹義貨幣(M1)餘額34.15萬億元,增長8.9%,流通中貨幣(M0)餘額5.70萬億元,增長5.3%。6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77.63萬億元,人民幣存款餘額113.61萬億元。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5.74萬億元,同比多增6590億元,新增人民幣存款9.23萬億元,同比多增1354億元。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0.5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46億元。
總的來看,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但國內外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經濟發展仍麵臨不少挑戰。
地方GDP新動向
在已經公開發布經濟數據的29個省份中,上半年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元的省份有10個。其中前三位是東部沿海省市,它們分別是:廣東(30879.09億元)、江蘇(30115億元)、山東(28080.3億元)。在上半年的增速中,西藏以11.7%的經濟增速位居首位,重慶、天津、青海、貴州等省份均以超過10%的速度高速增長。
記者對比發現,除河南、青海2省外,其餘省份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均低於去年同期。其中,雲南省GDP增速較去年同期下滑明顯,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4個百分點。其餘省份GDP的增速也分別有0.5到4個百分點下滑。
然而,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放緩不同,部分地區上半年的GDP增速要比第一季度有所增加,比如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的經濟增速分別為7.3%、7.1%、7.2%、7.5%,分別比一季度提高0.1-0.3個百分點,而西藏則更為明顯,一季度增長9.2%,而上半年則提高至11.7%。
不過也有特例,天津、安徽、新疆3地區經濟指標增速有所放緩。以天津為例,2014上半年,天津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速為10.3%,較一季度的10.6%略有下降。這是沿海省份中罕見的經濟增速放慢的地區。
經濟下行壓力猶在
盡管多數省份經濟增速高於全國7.4%的水平,但和全年預期目標相比,29個省份上半年GDP增速無一例外沒有達標:江蘇、重慶、安徽等7個省份差距不大,在0.1-0.3個百分點區間,幾乎已經接近全年預期目標。而甘肅省與雲南省均差2.6個百分點,山西省差的最多,為2.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下半年地方政府仍麵臨經濟下行壓力,關鍵是要妥善處理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係。
北京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夏沁芳在上半年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半年經濟形勢仍然較為複雜,“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並存”。
對今年GDP增速較去年下滑的原因,各省份給出不同的解釋。比如,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嚴軍表示,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嚴峻複雜,上海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是經濟增速出現回落的原因。廣東省統計局副局長朱遂文表示,廣東經濟有所回落,跟整個經濟大環境的表現直接相關。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黎友煥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多數地方經濟增速下滑與大環境有關,同時不同地方經濟增速下滑也有自身特點,以廣東為例, 廣東省經濟結構轉型、外貿增長乏力是導致廣東經濟增速下滑的原因。
專家表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國外市場和國內投資的拉動,習慣的發展方式和模式,走起來總會不由自主。但這20多年來,中央一直強調經濟轉型。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各地沒有完成各自年初定的目標,他認為其實很正常,因為今年麵對的經濟壓力比較大。
張卓元指出,一直以來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有很大的問題。將來的投資,可能更多投到環境、資源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麵。關鍵是,不能再去發展重化工業,應該多發展能大量增加就業的服務業、第三產業。所以,把GDP增速稍微降低一點,放開服務業、第三產業,就業就不會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