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孩子最先是從父母真誠的愛當中受到教育的。就像太陽的光和熱能使玫瑰盛開一樣,父母的愛也能使孩子的品德變得高尚。孩子最初是從母親溫柔的微笑、甜蜜的搖籃曲、慈愛的目光和溫暖的雙手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孩子就是這樣,從父親怎樣對待母親、母親怎樣對待父親中認識人的世界,從而形成善惡的概念。
在一個有教養的家庭裏,父母關係融洽,誌同道合,很好地理解對方的話語、思想和觀點,就連極細小的情緒變化都能彼此觀察到。他們慷慨、友善、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這些會對孩子產生耳濡目染的影響,使孩子確信人間的美好,使他心境平和,心胸坦蕩,堅定不移。
愛的力量是偉大的。父母在用愛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教育著自己。家庭是教育孩子的最好場所。家庭中的愛經常不斷地調撥孩子的心弦,使他對話語、善意、愛撫、真誠的感受越來越敏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要為孩子樹立起崇高的形象,培養孩子高尚的品德和敏銳的良知,讓孩子做一個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教育實驗室”大門的正麵牆上,懸掛著這樣一幅大標語:“要愛你的媽媽!”當有人問蘇霍姆林斯基,為什麼不寫“愛祖國”、“愛人民”之類的標語時,他說:“對於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不能講那麼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
“愛自己的媽媽”易懂易行,而且能為日後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打下基礎。蘇霍姆林斯基提倡孩子經常努力給家庭帶來歡樂,否則,孩子就會長成一個鐵石心腸的人。那樣的話,孩子既沒有做兒子的孝心,將來也不會有做父親的慈愛,更不會有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理想。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如果一個人在億萬個同胞裏連一個最親的人都沒有,那麼他是不可能愛人民的;如果一個人缺乏對最親愛的人的忠誠,那麼他是不可能忠於崇高的理想的。”
蘇霍姆林斯基當校長時,非常重視校園環境的美化。學校花房裏盛開的玫瑰花鮮豔奪目,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全校師生對此讚不絕口。
一天,蘇霍姆林斯基像往常一樣巡視校園。一個大約4歲的女孩走進花房,摘下一朵玫瑰花,拿著就往外走。看到這些,他沒有大發脾氣,而是和顏悅色地問:“孩子,可不可以告訴我,你摘下來的這朵花是送給誰的?”
“先生,我奶奶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我告訴她學校花房裏的玫瑰花開得很好看,想讓她高興,可是,奶奶不相信,我隻好摘下一朵來,讓她親眼看-看,開開心,”女孩保證說,“奶奶看完了,我一定把花送回花房。”蘇霍姆林斯基被小女孩的一片愛心打動了,他牽著小女孩的手返回花房,又摘下兩朵玫瑰,說:“孩子,這一朵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小小年紀就知道關愛別人,另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
在一般人看來,摘了花還能得到讚許和獎勵,這簡直不可思議。然而,這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與眾不同之處——理解、愛心和信任至上。在他看來,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品質,從而樹立一種做人的責任。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要隻盯著受傷的“玫瑰”大放厥詞,而對孩子的感受全然不顧,而應學會挖掘“玫瑰背後的故事”。隻要具備美好的人性,能像一個真正的人那樣活著,心中就有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