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相對而言,可持續發展報告在戰略上的分量更重一些,它首先應該由董事會來決定其戰略方向、設定戰略目標以及決定組織應該發展成什麼樣子。在編製報告的過程中,財務職能部門可以將每個人都凝聚起來形成團隊,為編製一份涵蓋經營業績的報告而努力。ICI從各職能部門中抽調人員組成可持續發展理事會,負責可持續發展報告的管理工作。

問:財務職能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今天的會計師都被視為企業合夥人,會計師推動企業發展,可以發揮巨大作用來確保商業模式在三個方麵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人、地球和利潤。

問:ICI 是通過怎樣的途徑實現了綜合報告?

答:我們知道將財務報表與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披露及環境、社會和經濟指標披露相結合非常重要。ICI報告的每位讀者都能夠從中獲得ICI經營業績的整體情況。

弊大於利?

最新的觀點認為,季度業績報告助長短期主義,報告容易被操縱,甚至會摧毀公司價值。

最近英國政府在針對股票市場的一份報告中批評鼓勵投資者和高管關注短期的做法。報告的第一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家John Kay 指出,涉及到數據時,“越少可能意味著越多,越多可能意味著越少”。他這一與直覺相反的觀點得到越來越多研究結果的支持。有的學者甚至認為,與安然公司事件等眾所周知的欺詐事件相比,季度報告的破壞性更大。這一論調似乎正在為政治家所了解。例如,歐盟正在考慮取消三個月一次的公布要求。即使在美國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季度報告弊大於利。

美國模式

強製性的季度報告製度起源於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美國的公司就必須向投資者提供這些定期的財務健康報告。“山姆大叔”一帶頭,許多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2004年,歐盟委員會要求公司公布中期管理報表。東南亞國家也在朝這個方向靠攏,隻有欠發達的新興市場國家還落在後麵。

許多人仍然相信美國的會計模式是正確的。讚成者認為,僅僅依靠年度報告很難監控公司的業績。對其最主要的指責在於季度報告帶來的價值遠遠不如通常認為的那麼高。為晨星(Morningstar)投資研究公司對美國能源企業進行調查的Mark Hanson 說:“公司可以運用一係列的會計手段來製造公司盈利樂觀的印象,這有時能掩蓋潛在的不穩定情況。”Hanson 說:“因此,這些報告的財務內容並不總是能產生價值。”

短期主義

季度報告還可能無法反映許多公司的長期願景。Kay說:“對於許多公司,投資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產生回報,這使得這些短期的信息彙報與之毫不相關。”石油行業便是一個例子,深海油井在首次發現後往往需要五年才能投產。

Kay認為,鋪天蓋地的信息不僅毫無用處而且具有破壞性。他說,即使投資者明白哪些信息是無用的,他們也可能覺得不得不對其采取行動,尤其當他們認為其他人會這麼做的時候。結果,在季度報告發布前後的一段時間,常常集中發生各種舉動。

也許更重要的一點是,對季度報告的要求可能會影響公司業績。這遠遠超出了發布公司最新信息對一個公司會計職能的約束。因為如果季度財報令市場失望,公司股票會大幅下跌,高管們可能會犧牲長期的價值來滿足市場的預期。在2006年對400名首席財務官進行的調查中發現,約80%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會減少在研發、廣告和維護上的靈活開支以達到盈利目標。更令人震驚的是,55%的受訪者表示會推遲啟動新的項目,即使這意味著價值的犧牲。報告總結道,“首席財務官寧願犧牲實際現金流也要在財務報告中呈現出他們想要的數字。”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即使是一次盈利狀況不佳也會損壞公司在市場中的聲譽。幾次這樣令市場失望的情況發生後,高管們就可能地位不保。

比欺詐更具破壞性

該報告的作者——杜克大學的JohnGraham教授、Campbell Harvey教授以及華盛頓大學的Shiva Rajgopal教授——認為季度報告製度比世通公司破產等上頭條的欺詐事件對股東價值的損害更大。報告稱,媒體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為數不多的涉嫌盈利欺詐的公司醜聞上,我們估算了采用手段達到盈利目標的公司所損害的價值總額大於這些被曝光的欺詐事件中損失的價值。該報告指出在美國前者造成的價值損失每年約為1500億美元,相當於兩個安然公司的價值。

這一令人驚訝的結論受到德國魯爾大學J u r g e n Ernstberger教授2011年6月發表的一篇論文的支持。他也證明了公司寧願犧牲長期回報來避免短期內在投資者麵前丟麵子。他的研究表明,公司會為了提升短期銷售額而給消費者更多的折扣,盡管他們知道這樣做會損害長期的盈利能力。

另一個充分的理由是,如果取消季度報告製度,投資者就不會放過任何有重大價值的信息。2011年10月,歐盟委員會宣布,通過公司及時向市場發布任何市場動態信息,已經充分保證投資者得到保護。例如,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數據,僅在英國,2012年上半年就發出了133個利潤預警。

大多數專家也認為,對於某些公司和行業,高頻的信息更新必不可少。例如,一家時裝零售商的財富會根據每個季節的市場流行趨勢而變化。但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季度報告往往適得其反。Kay說,“如果我們要營造真正關注長期價值的投資氛圍,我們就得放棄所有公司都必須每三個月更新一次財務數據的想法。”

(本文摘編自ACCA報告,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