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訪問性量表的中間,IRO常常被投資者推到最前麵。“我們需要更直接地訪問到高級管理者,雖然有時候我會跟IRO進行溝通,實際上我更希望跟CFO直接交流。”一位中國賣方分析師如是說。一位新加坡賣家也表示,“跟IRO相比,我更想直接麵對CEO。”越接近量表的底部,接近CEO和CFO越像是白日夢,接近高級管理層幾乎是天方夜譚,因此有新加坡的賣家抱怨,“在泰國和菲律賓,公司都不提供CFO和投資者的互動。”

情況不僅如此,有的投資者和分析師甚至僅滿足於能訪問IR團隊。香港賣家強調,公司應當讓投資者和分析師更容易接近IRO或CFO,與他們進行直接溝通。“舉例說,在股價出現突然轉變的時候,這些人往往是遙不可及的。而且我希望的是能在一周內見到他們,而不是等一個月,到時候我們已經從報紙得到答案了。”

願望三更多更詳細的報告

在投資者和分析師關注的問題中,排名第三的是亞洲地區公司需要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頻率和數量。一些受訪者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財務信息不夠詳細。“我們需要更多最新的財務數據和戰略決策信息。”來自新加坡的賣方分析師指出。

更多的受訪者表示希望公司及時更新數據之外的信息,能夠提供關於公司運營、產品和銷售等數據。正如一位來自台灣的賣方分析師所說的那樣,“我發現一些公司經常遺漏關於現有產品線和技術的重要細節。”

在整個亞洲,買方和賣方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都頗有微詞。在香港,投資界對這個話題尤其直言不諱,特別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希望公司運營方麵的信息更新能夠更及時。”來自香港的買方介紹說,並以中國公司發生關聯交易的情況作為一個具體例子。另一位來自中國特別行政區的買家也補充表示,“我希望公司能夠定期更新每月的業務,如關鍵指標和銷售數據,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公司隻做到半年一更新。”

根據香港賣方投資團體的第三位成員提出的作為賣方的建議,“所有的公司都應該定期舉行會議,至少每季度一次,並借助每月時事通訊公布生產和經營數據。”

願望四素質更高和更找得到的IROs

投資界專業人士認為,與透明度和對高級管理層的訪問相比,亞洲IR人員的專業素質已經不是問題。13%的受訪者認為需要更高素質和更找得到的IROs,並且當我們有疑問時他們能及時回複我們的電話和郵件。

該數字內包含了IROs和IR團隊素質的參差不齊。有些IROs,尤其在新加坡,經驗豐富,在公司內部任高級職位,且對金融市場有很深的認識和理解。當然也不乏有些IRO僅向投資界提供最基本的信息。這其中有諸多原因,包括業務認知和對資本市場知識的缺乏及在公司內部地位不高。

對於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內地公司來說,為了更接近國際資本市場,他們的IR通常位於香港;而為了接近業務運營,公司的高級管理層選擇以內地為基地。這就容易導致IR和公司高管層的溝通不暢。一位香港買方分析師抱怨道,“有些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他們的IR人員位於距離內地業務很遠的香港,因此他們不可能完全了解公司狀況。”

事實上,來自投資者和分析師的批評,很多是關注於IR角色和結構本身的限製,而不是針對擔任這一角色的IR專業人員個人的素質。首先,投資者需要的是與IR團隊的交流和建立融洽的關係,而不是去聽耳熟能詳的獨白。根據一些買方分析師所述,“中國內地公司的IR更缺少洞察力,回答投資者問題時更像是照本宣讀。”

一位新加坡賣家很認同這一點,“我理解IR工作結構很難改變,但是我希望IR人員能夠更加開放和自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