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收益增長裏,主要靠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到期投資和定期存款和貨幣資金利息的增長,比如中國人壽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增長36%,持有到期投資增長73%,定期存款和貨幣資金利息同比增長6.5%,而恰恰計入利潤表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由於其上半年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而同期下降36.3%。在投資收益貢獻比例裏,持有至到期投資收益占比高達46%,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收益僅占9.2%,可見中國人壽在投資收益裏主要依靠利息收入,其持有至到期投資主要由政府機構債券、企業債券和次級債券構成。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險企資產減值大幅減少,也是導致上半年利潤增加的主要原因。
其中,中國人壽資產減值減少了114億元,減少幅度高達75%;中國平安資產減值減少了17億元,減少幅度31%;中國太保減少了19.5億元,減少幅度高達75.6%;新華保險減少了10.9億元,減少幅度54%。在資產減值準備裏,各家保險公司主要都是針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
雖然各家保險公司都對可供出售的權益投資減值之後,如果發現公允價值增加,增加金額將直接在其他綜合收益中確認。但是實際操作中均以轉銷處置減值準備而實現最終減值準備的減少、利潤大幅增加的目的。比如,中國太保上半年轉銷減值準備高達11億元,中國平安也是由可供出售權益投資減值準備由去年同期39億元大幅減少至10.5億元。
而具體針對債券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則遠沒有可供出售的權益投資減值準備規定如此具體條件,而大多依靠管理層的主觀判斷。比如中國人壽對此作如下描述:“本集團評估金融資產是否存在減值基於但並不僅限於下列幾項因素:(1)公允價值下降的幅度或持續的時間(2)發行機構的財務狀況和近期發展前景。”可以說上述兩個條件均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因此除了權益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還有較為明確的規定外,諸如債券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又為盈餘管理留下操作空間。
綜合收益更重要
作為衡量公司價值的重要財務指標每股收益,讓我們來用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和綜合收益兩個財務指標來考量每股收益。傳統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來計算,這也是各家保險公司對外公布的財務指標:中國人壽每股收益為0.57元,中國平安每股收益為2.26元,中國太保每股收益為0.6元,新華保險每股收益為0.7元。但是如果以另一個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綜合收益重新考量,中國人壽每股收益為0.48元,中國平安每股收益為1.96元,中國太保每股收益為0.36元,新華保險每股收益為0.58元。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需要引起投資者注意的是,如果按照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綜合收益重新考量除了每股收益下降外,其他指標也不同程度參與變動,比如投資者格外關注的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中國人壽公布的該指標為7.11%,中國平安為10.7%,中國太保為 5.6%,新華保險為5.95%。但是以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綜合收益重新考量,則中國人壽為5.92%,中國平安為7.09%,中國太保為3.38%,新華保險為4.92%。
在此,筆者需要提示的是由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公允價值是隨市場波動而變化的變量,如果管理層不隨意變動金融資產分類,那麼其在牛市裏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很可能小於其綜合收益,所以筆者建議從安全邊際考慮,投資者應該牛市看類金融公司的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熊市看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綜合收益,如此才不至於給出過高的估值。
(作者為陝西新起點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