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入院後的檢查
(1)觀察子宮收縮情況
醫生會定時連續觀察產婦的宮縮持續時間、強度和間歇期時間。
(2)聽胎心
產程開始後,每隔1~2小時,在宮縮間歇時要聽一次胎心音,宮縮頻繁時半小時聽一次胎心音,每次聽1分鍾。
(3)肛門檢查
初產婦根據產程進行要做一次肛門檢查,檢查子宮頸口擴張和先露下降情況,以了解產程進展。
(4)測血壓
醫生會隔4~6小時給產婦測量一次血壓,如發現有血壓增高現象,還會增加測量的次數,以便可及時做相應的處理。
(5)陰道檢查
在產程進展緩慢時,醫生會在嚴密消毒後給產婦進行陰道檢查。
選擇哪種分娩方式好
目前醫院所采取的三種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宮產與無痛分娩,各有其特點,產婦應對這三種分娩方式有所了解。
(1)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是指胎兒通過陰道自然娩出,不用施行藥物或助產手術的方式。
(2)剖宮產
剖宮產是指不通過產道而將胎兒取出的方式。剖宮產的方法有好幾種,大部分采取子宮下段橫切口,即切開產婦的下腹部和子宮下段的方法。
(3)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其實是自然分娩的一種方式,是指在自然分娩過程中,對孕婦施以藥物麻醉,使其感覺不到太多疼痛,而使嬰兒從產道自然娩出。近年來,使用較多的是用硬膜外阻滯麻醉鎮痛。
既然有三種方式可供選擇,那麼不同的分娩方式應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呢?
對此,醫院會對產婦做詳細的全身檢查和產科檢查,檢查胎位是否正常,估計分娩時胎兒有多大,測量骨盆大小是否正常等。如果一切正常,就采取自然分娩的方式。如果有問題,則采取剖宮產。無痛分娩則是由患者自身決定的,不想忍受產程劇痛又能自然分娩的人可選擇無痛分娩。
醫生決定采取剖宮產的情況有兩種:
一是產前就清楚地知道不能自然分娩,因預測到自然分娩會對胎兒和母親都有危險。這種情況有很多,例如胎兒過大而母親骨盆過窄,胎兒宮內缺氧,孕婦有心髒病、高血壓、慢性腎炎等情況時。二是在自然分娩過程中發生異常情況時采取的,如胎兒發生臍帶纏繞,在生產過程中出現急性宮內缺氧等時,就必須立刻施行剖宮產了。
自然分娩、剖宮產和無痛分娩這三種分娩方式,哪一種安全係數更高呢?
正常情況下,自然分娩對母親的傷害最小。自然分娩中,孕婦的每次宮縮就是對胎兒的按摩,對日後胎兒皮膚感官係統的形成很有幫助。而且,通過正常產道的擠壓,可以使胎兒把吸入肺裏的羊水吐出,降低發生娩出後窒息的概率。
剖宮產原本是為了將母子從危險中搶救出來而不得不采用的方法。然而,現在有一種不良傾向,不少產婦在臨產前即使能自然娩出,也要求施行剖宮產,她們認為陰道分娩太痛苦。其實,剖宮產畢竟是手術,有手術就會有風險,對於母子來說,都會有不利影響。無痛分娩相對來說也比較安全,對母親及胎兒幾乎沒有什麼影響。綜上,產婦若無不良指征,應盡量選擇自然分娩的方式生產。
自然分娩好處多
胎兒發育正常,產婦骨盆發育也正常,靠子宮陣發的有力節律收縮將胎兒推出體外,即為自然分娩。自然分娩是最為理想的分娩方式,因為它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對母親和胎兒都沒有太大損傷,而且母親產後很快就能恢複。
其實,女性妊娠和分娩都是極其自然的生理現象,而且,女性在妊娠期間為了適應胎兒不斷生長發育的需要以及迎接分娩的到來,孕婦體內的各個係統和器官,尤其是生殖器官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都是生理性的。妊娠足月後,子宮肌肉出現有規律的收縮,隨之子宮頸口開大,胎兒通過產道從子宮裏娩出。產後母親身體各個係統和生殖器官又相繼恢複到原來的狀況,這個複雜的過程,也是一個自然規律。
從分娩過程來看,自然分娩有以下好處。
(1)自然分娩時,胎兒頭部雖然因受到陰道的擠壓可能會拉長變形,但這是一種適應性變化,出生後1~2天即可恢複,不會損傷大腦,相反還對大腦有一種有益刺激。
(2)在自然分娩過程中,胎兒有一種類似於“獲能”的過程。自然分娩的嬰兒能從母體獲得一種免疫球蛋白,出生後機體抵抗力增強,不易患傳染性疾病。
(3)臨床證實,產婦自然分娩的產後感染、大出血等並發症較少,產後體力恢複很快。而且,自然分娩的產婦下奶快,母乳喂養的成功率也高。
(4)自然分娩時,子宮有節奏地使胎兒胸部受到壓縮和擴張,使出生後嬰兒的肺泡富有彈性,容易擴張。當胎兒經過陰道時胸部受壓,娩出後,胸腔突然擴大,有利於胎兒娩出後的呼吸建立。
關注分娩前的征兆
(1)胃部的壓迫感消失
妊娠中隨著胎兒的成長而變大的子宮底,在懷孕35~36周時最高,以後逐漸下降,這是因為隨著分娩的臨近,子宮口和產道變軟,胎兒下降到骨盆所致。
而且,由於一直壓迫胃部和胸部的子宮下降,胃部的不舒暢感消失,消化不良、燒心等現象也隨之消失,吃飯痛快,呼吸也舒暢了。
(2)下腹部疼痛、腹脹
到妊娠後期,一天會有幾次感到肚子發硬、肚子脹的情況,也有的孕婦會感到疼痛,這是由於子宮不規則收縮所致,應與臨產後的宮縮相區別。這稱為前驅宮縮或前陣痛,是臨近分娩的征兆之一。
這種子宮收縮若以15分鍾的間隔有規律地進行,即為臨產的信號,是真正的宮縮。也有的經產婦並沒有感覺到前驅宮縮,就開始了真正的宮縮。
(3)尿頻
由於下降的胎兒頭部壓迫膀胱,多出現尿頻現象。稍微有點尿就去廁所,即使去了廁所有時也排不出來,有時剛出廁所又想排尿。
(4)腰痛、大腿根脹
腰痛、大腿根脹也是臨產的征兆,有時還會步履維艱。恥骨部分疼痛是因為胎兒頭部下降,壓迫骨盆內神經所致。
(5)分泌物增多
為準備分娩,子宮頸管張開,陰道分泌物(帶下)增多,呈透明或白色黏性分泌物。如孕婦出現茶色的血性分泌物,就應住院。因此在妊娠後期有必要經常注意帶下的性狀。
(6)胎動次數減少
一直活躍著的胎動,漸漸變得遲緩,這是由於子宮經常收縮使胎兒難以活動,同時也是由於胎兒在臨產前位置固定的緣故。在胎動感覺方麵,每個孕婦都不一樣,但沒有突然停止的。若突然靜止不動,即為臨產征兆。
(7)腎髒有重壓感
由於子宮神經支配的關係,腎髒附近(腰部稍上一點)有一種模模糊糊的重壓感,這也是臨產征兆之一。
分娩的過程
每一位待產的準媽媽都希望順利分娩,母嬰平安。分娩能否順利,關鍵取決於4個方麵的因素,即產力、產道、胎兒和產婦的心理因素。如果這4個方麵都沒有問題,一般都可以順利生產。
一般來說,胎兒離開母體要經過3個階段,醫學上稱為3個產程。這3個產程就是從子宮有節奏的收縮到胎兒從胎盤中娩出的全部過程。
(1)第一產程
第一產程又稱宮口擴張期。開始時,子宮每隔10多分鍾收縮一次,收縮的時間也比較短。之後,子宮收縮得越來越頻繁,每隔1~2分鍾就要收縮一次,每次持續1分鍾左右。當宮縮越緊,間歇越短時,宮口就開得越快,產婦的疼痛感也就越明顯。
而且,胎膜破裂多發生在第一產程末期,當羊膜承受不了子宮收縮的壓力時即會破裂,羊水由陰道流出,流出的羊水經過產道,這有助於胎兒順利通過。
在第一產程中記住,陣痛時要選擇舒適的體位,除非醫生要求保持某種體位。陣痛間隙時要休息,保存體力,養精蓄銳,及時補充高能量的營養食物,儲備能量,順利渡過分娩第一期。
(2)第二產程
第二產程又稱胎兒娩出期。此階段胎兒在產道內繼續下降,還將完成一連串適應性的旋轉動作。產婦隨一陣陣宮縮會自發地屏氣用力,在非自主性子宮收縮力和可受產婦主動調控的腹肌、肛提肌收縮力的協同作用下,胎兒被推出母體,降臨人世。
這一時期產婦要躺在產床上等候,助產人員會幫助分娩。產婦用力的大小和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胎兒娩出的快慢、胎兒是否缺氧以及產婦會陰部損傷輕重程度。所以,產婦要按照助產師的指導,該用力時用力,不該用力時就抓緊時間休息。
這一時期當出現宮縮時,產婦的雙腳要蹬在產床上,兩手分別握住產床旁的把手,用力前深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彎起背來(不要拱起來),收緊腹部肌肉,像解大便一樣向下用力。每次宮縮時,盡力持續用力,一次宮縮期間用力3~4次,每次持續用力10秒左右,這樣就不會過度疲勞,且可省力,並可防止因一次用力時間過久,導致血氧濃度下降。
在宮縮停止的間歇期,產婦全身肌肉要放鬆,抓緊時間休息,切忌大喊大叫或哭鬧折騰。當宮縮再次出現時,再重複前麵的動作。
當胎頭即將娩出時,助產人員會提醒產婦不要再用力。此時,當陣痛來臨時,產婦要慢慢吐氣,讓寶寶的頭慢慢地娩出,防止胎頭過快衝出,撕裂陰道內組織或會陰。當胎兒娩出的時候,產婦的臀部不要扭動,保持正確的體位。
(3)第三產程
第三產程又稱胎盤娩出期。從胎兒娩出後到胎盤娩出,一般不超過30分鍾。
胎兒娩出後,產婦頓覺腹內空空,如釋重負。如超過30分鍾胎盤不下,則應聽從醫生的安排,由醫生幫助娩出胎盤。胎盤娩出意味著整個產程全部結束。
上述3個產程統稱為總產程,因產後的最初兩小時內是最易發生產後出血等嚴重產後並發症的時期,故也有將產後的最初兩小時稱為第四產程的。此時產婦將留在產房休息,醫務人員會進行密切觀察。
分娩第一期的輔助方法
分娩第一期即宮口擴張期。這個時期即指從有規律的子宮收縮開始,到子宮頸口開全的時期。一般開口期平均所需時間初產婦約為12小時,經產婦約為6小時。
當宮縮開始時,可做腹式呼吸或腹部按摩。感到腰部脹痛時,做腰部按摩可減輕壓痛,具體做法如下。
(1)深呼吸法
當子宮開始收縮時,產婦可大口吸氣和呼氣。做深呼吸時,不要緊張,否則易造成腸胃脹氣。呼吸的速度宜放慢,隨著陣縮的加強,逐漸加深呼吸。陣縮間歇時,恢複正常呼吸。深呼吸可以興奮大腦皮層和增加體內的氧循環,且可增加全身的力量和子宮的收縮力,並能縮短產程和減少嬰兒窒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