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律王還在神的先知施洗約翰身上犯下了重罪。施洗約翰的傳道在基督耶穌之前。但他卻謙卑地將自己傳道的果子讓給基督耶穌。他為基督耶穌做見證,證明祂是神的兒子。他還將自己的門徒和信眾交給耶穌帶領。我們說約翰的見證是來自於神,不僅因為我們相信他一定有特殊的方式得到神的引導,更是因為他的行為代表了神的公義和愛。他過著簡樸的生活,斥責這個世界的罪,呼喚人悔改,為人施洗。當耶穌出來傳道的時候,他的門徒去跟從了耶穌,而且大大興旺,為更多的人進行了洗禮。這對約翰是一個考驗,世人往往在這個考驗前跌跤。如法利賽人就嫉恨耶穌奪走了他們的民眾。又如保羅傳道時,當時那些為偶像和假神塑造銀像的,就嫉恨他,說他讓他們失去了收入。曆史記錄顯示,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時,以前那些拜各種偶像的,迫於情勢不得不加入天主教。但也提出了各種偏離基督教教義的要求,如為門徒塑像等。好在教會引導他們,將這種塑像當做紀念意義的,而不是當著偶像去崇拜。
然而約翰卻果斷地承認他自己遠遠不如耶穌,並承認耶穌將替代他。又以各樣謙卑的方式為耶穌作見證。這證明了他本是來自於神的,他的見證是美好的,有效力的。
約翰說:“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什麼。我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麵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做見證。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我這喜樂滿足了。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翰福音3:27-30》)
但就是這樣一位先知,卻被希律王砍了頭。在《馬可福音》6:17-28中,有以下記載:
先是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差人去拿住約翰,鎖在監裏;因為希律已經娶了那婦人。約翰曾對希律說:“你娶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隻是不能;因為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多照著行’有古卷作‘遊移不定’),並且樂意聽他。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筵席,請了大臣和千夫長,並在加利利作首領的。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歡喜。
王就對女子說:“你樂意向我求什麼,我必給你。”又對她起誓說:“隨你向我求什麼,就是我國的一半,我也必給你。”
她就出去,對他母親說:“我可以求什麼呢?”
她母親說:“施洗約翰的頭。”
王就甚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遲,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護衛兵就去在監裏斬了約翰。(《馬可福音》6:17-27)
大家讀這段經文,多半會為那個時代的草菅人命哀歎。從字麵上看,我們相信這樣的事情在現代社會將是很罕見的。但從屬靈角度和道德角度去看,這樣的事情卻可能發生在一個道德敗壞的官員身上。
首先,讓我們看看施洗約翰在這段經文中的屬靈的含義。神讓施洗約翰行在基督耶穌的前麵,一方麵他象征著所有的《舊約聖經》的先知,是為耶穌開道和見證的;另一方麵,施洗約翰本身傳道的手法,以他自己的宣稱,叫做“用水洗禮”,代表著讓人知罪、懺悔。不管是《新約聖經》還是《舊約聖經》,都很強調對罪的認識並懺悔。在基督耶穌為人贖罪之前,人必須要自己先認罪。這一點,李長老曾經用一個現代社會的例子,講得很清楚。
在美國曾經爆發出一次總統自動辭職的事件。在那次事件中,在競選期間,一位總統的數名下屬試圖進入對方的競選辦公室安裝竊聽器。這數名下屬被捕,對該總統沒有直接衝擊。但該總統濫用行政權力,試圖掩蓋這件事情。後來該總統在媒體、國會和法院的多重壓力下,成為了美國第一個自動辭職的總統。
他辭職後,法院並沒有放棄對他的案件的訴訟。為了國家行政的正常運行,當時接任他的總統提出,給予他特赦以換取他對接任政府的政治支持。接受特赦後,法院就再也無法對他繼續起訴。
然而這位總統卻不想接受這個特赦。
為什麼?因為接受特赦的前提,是承認自己犯了罪。法律的權威高於美國總統的地位,法律要特赦一個人,絕不是一句空話。法律特赦的前提,自然是這個人已經犯罪了。
這位總統內心中充滿了矛盾。他本人就是一個大律師,卻不得不向其他律師谘詢解決方案。在律師的勸導下,這位總統明白若不接受特赦,堅持打官司,他的下場很可能是坐牢,最輕也是破產。
李長老利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接受主耶穌的救贖,首先要認清自己的罪與過犯。因為上帝出於祂的信實,祂的救贖恩典也絕不是一句空話。但我們若不認罪的話,實際上是自己拒絕了神的恩典。當然,我們說的這種認罪,並不是中國文化大革命中那種在公眾場合脖子上吊塊牌子的“低頭認罪”。這裏的認罪,指的是內心中對罪的深深的警覺和對各種過犯行為的懺悔。是人與神之間的一種私密的關係。
《聖經》中,**一般都象征著罪。娶了**則象征著道德上的墮落。希律王娶兄弟的妻子,自然是很重的道德過犯了。但希律王不思悔改,卻把施洗約翰抓進了監獄。這象征著人將上帝賜予的悔改之心牢牢地禁錮起來。後來希律王又想聽施洗約翰的講道,代表他的良知並為完全泯滅,依然思考悔改。這真實地反應了人在罪前的極端矛盾。人們受良知的驅動,想聽悔改的道理。卻又忍不住誘惑而犯罪,更因犯罪把良知牢牢地禁錮在心中。
神的敵人的女兒,一般象征著因為罪惡帶來的世上的成功和榮耀。希羅底的女兒跳舞能取悅那批參加希律王生日宴會的大臣和千夫長,並在加利利作首領的人,則象征著罪惡帶來的成功和榮耀能取悅他們。在希律王的心中,他的王權有一半要靠那批人喜悅的“成功和榮耀”支撐(這是他對希羅底的女兒說可以將國的一半分給她的隱喻)。這裏,我們可以放心地假設希律王並不是一個絕對糊塗的王,他知道自己的王權還有另外一半來自公義和民望。後麵的經文就不難理解了,這種罪帶來的,能滿足那群統治者的成功和榮耀,徹底殺死了希律王的悔罪之心(施洗約翰代表著勸人悔改。在希律王砍下施洗約翰的頭的時候,他同時也殺死了自己的悔罪之心)。
至於民主派的比拉多,他雖然最終判決將主耶穌釘上十字架,但他的罪卻不是最重的。當耶穌落到了罪人的手中時,他先是不想接這個燙手的山芋,將耶穌推給了他的政治仇敵希律王。後來他對“耶穌的案子”進行調查。在他審訊基督耶穌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基督耶穌還是在給他宣講真理,期望他悔改。由於他缺乏當時以色列人對上帝認識的背景,他顯然無法明白真理和耶穌的救恩。
在法利賽人的壓力下,他最終放棄了公義。“祭司長和差役看見他,就喊著說:‘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比拉多說:‘你們自己把他釘十字架吧!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約翰福音》19:6)
在這裏,上帝向世人警戒了民主政治的致命弱點,就是屈從於一群控製人民思想的勢力(當時的法利賽人)的“暴民政治”。比拉多明明知道耶穌沒有罪,卻不用他自己手中的權力保護耶穌。因為他認為他的權力是民賜予的,所以要為民所用。然而他的權力真真正正的應該是為神(代表著公義和愛)設立的,應該為神所用。
當然,現代社會的民主製度已經比羅馬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汲取兩次世界大戰等教訓,西方政治家和社會批評家都非常小心,避免陷入“暴民政治”的陷阱。我們也要體諒現實世界的選擇中艱難的一麵。
也就是說,各樣的政治製度雖然各有優點、缺點,民主製度也顯然更先進,代表著這個世界長遠的政治方向。但一切政權真正需要服從的,是神的公義和愛。
56.4.真正的權柄
現代西方管理學中,討論“權柄(power)”時,講的不是一個人具有多麼強大的行政能力。相反,權柄講的是一個人對他人的行為和決斷的影響力。
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上的權柄,古今中外,又有誰的(正麵影響力的)權柄曾經大過基督耶穌呢?
在《約翰福音》3:12節中,耶穌教育尼哥底母(是法利賽人,當時的宗教領袖之一,後追隨基督耶穌):“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反思。
然而基督耶穌還有更多的遠遠大於這種“影響力”的權柄。
第一個權柄是審判的權柄。在約翰先知和基督耶穌遇難時,在曆代基督徒遭受逼迫時,上帝無形的審判已經開始了。上帝最終的實質性的審判,是在世界末日的時候。
另一個權柄,那是整個《聖經》認真鋪墊,最後靠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全人類的罪獻祭而完成的。那個權柄就是赦免人的罪的權柄。當然,這種赦免罪是屬靈含義的,它指的不是免去一些刑事犯罪者的牢獄之災。它指的,是使人真心懺悔並獲得心靈的自由,並被上帝看視為義。現代社會中,各種牢獄體係也都鼓勵人悔改,並會根據他們的悔改減刑。
還有一個不靠神就無法擁有的權柄,那就是約束自己,在各種危難的麵前也行神當行的道的強大能力。
我們可以看一看耶穌是怎樣對待希律王的。
希律看見耶穌,就很喜歡;因為聽見過他的事,久已想要見他。並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跡。於是問他許多的話,耶穌卻一言不答。(《路加福音》23:8-9)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若基督耶穌在此時行一件神跡,會出現什麼效果。若基督耶穌在被捆綁失去自由的前提下,受人的威脅而顯示神跡,也許當時能震懾希律,能幫助耶穌暫時解脫困境。但時間一長,希律王定然會將基督耶穌當作我們現代玄幻小說中的,有無窮神奇能力的“幻獸”而隨意驅使。其實當時希律王就的確有這樣的心思。
當基督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段故事:
到了一個地方叫骷髏地,就在那裏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事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掂竃分他的衣服。
百姓站在那裏觀看,官府也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若他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自己救自己吧!”
兵丁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路加福音》23:33-37)
我們也許也會想,若基督耶穌真的愛這些人,要救這些人,就應該從十字架上走下來呀。但這些人心中充滿了不信,他們活在罪中,對人的正直、愛和憐憫充滿了嘲諷。若基督耶穌這時從十字架上走下來向他們顯現,隻會增加他們的驕傲。況且那個時代,人們對什麼是神充滿了各種荒唐的想像。希臘神話、羅馬神話中的神,帶著人類的各種貪婪、私欲、色情等罪性。若耶穌就這樣走下十字架,那群人會從耶穌的身上學習到什麼呢?
他們回過頭來一定說:“啊,原來神是這樣貪生怕死的。”他們定然會將真神與當時文化中的各種人想像的神等同起來。所以若基督耶穌真的走下了十字架,就是犯罪了。而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受苦,卻是要喚醒人的良知。
所以基督耶穌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事他們不曉得。”,正體現了他與父神本為一體,子在父中,父也在子中。當他求父赦免的時候,他自己就在用行為赦免人的罪。
這也體現了基督耶穌對罪人的最大的、最長闊高深的愛。他真真正正地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來饒恕那以最殘酷的手段傷害他的人。
我自己實實在在地說,若回到那個時代,我很可能是其中的那些兵丁,那些百姓,那些官府的人員。最好的情況,我可能是那個推卸責任的比拉多。我今日的得救,真真實實地不出於我自己,完全是出於神的恩典。
同樣地,當基督徒接受耶穌為他們的救贖主後,他們大多數都會立誌過一種相對儉樸的生活,並盡量多地省出金錢來做上帝的各種事工。也許世人會因為他們的儉樸生活看不起他們。但若基督徒一定要追求世界的繁華和成功,並靠這種生活來震懾和影響他人,帶他人信教,他的作為就不純全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有點類似於耶穌走下了十字架。他們的傳教就脫離了傳播生命真理的軌道,而是在傳播一種世俗道德和生活方式。而世人往往會說:“你看基督徒,功名利祿,哪樣不要?他們怎麼會是屬神的呢?”。
總之,神給了人自由意誌,所以人若要不相信神,總可以找各種理由。而世人的眼光和評判,全根據自己的思維定式。基督徒窮會被瞧不起,基督徒富會被懷疑為缺乏道德。
當然,基督徒的儉樸,並不等於刻意地追求貧窮。上帝是來到我們這個世界為我們傳播福音的。上帝的心願是人人都得救。所以我們的生活水準,維持到能夠被大多數周圍的人接納的水平,也是為了更方便地走到更多的人群中,向他人傳福音。我們要理解人的罪性,理解人看外表重於內心,看世俗重於屬靈。
現代社會也畢竟不是古代的以色列。古代人們看見一位從曠野裏來的,吃蜂蜜和野菜的,儉樸而不修邊幅的人,第一印象就是這人是先知。古人也不歧視流浪的乞丐。那時信息交通的工具不發達,不像今日有互聯網。所以流浪的乞丐帶給大家的,往往是發生在一個小世界外的故事。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據說也是吟遊詩人先傳頌的。
在一個近代的愛情故事中,有一對相愛的夫妻。到了聖誕節的時候,他們需要相互買禮物。但他們都很貧窮。丈夫有一個心愛的懷表,妻子有一頭美麗的長發,那是他們擁有的最好的東西。結果丈夫將懷表賣了,為妻子買了一個美麗的發夾。妻子將一頭美麗的長發煎去賣了,為丈夫買了一個裝懷表的袋子。在聖誕之夜交換禮物的時候,你說他們是失望、驚訝、相互責怪呢,還是真誠地相泣相愛呢?
若上帝直接來到我們的世界,他的聖潔的審判會使得我們的肉體死亡。他的強大的權能會引起我們的虛妄和窺視,會使得我們的屬靈死亡。
上帝以一個人的形象來到我們的世界,我們因為罪會將上帝釘死在十字架上。
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代表上帝全然的愛,為我們罪人而死。他又代表著一個完全的人的謙卑和愛,將自己奉獻給上帝做贖罪祭。在這種超越了死亡的巨大的愛中,一條唯一的通往上帝的永恒的通路為我們打開了。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神)那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