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城市攻守之戰,對明軍和後金軍都是一場艱苦的戰鬥。明軍已經敗了,自然無話可說,可是,對皇太極所率領的後金大軍來說,這場勝利卻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傾國之兵圍城三個多月,大淩城內的明軍卻始終讓他們難以越雷池一步。哪怕是彈盡糧絕,以人肉為糧,那些被他們打得屢屢敗退的明軍卻始終沒有退後。這種士氣,這種誌氣,讓皇太極驚憾,也在所有後金將士的心上壓上了一塊碩大無比的巨石。
如果,所有的明軍士兵都是像大淩城的守軍,像祖大壽的士兵一樣,以後,他們還能像前一次那樣,在關內肆無忌憚的搶掠殺伐嗎?後金的崛起,八旗士兵們一向都認為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驍勇善戰
,這一點,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所有八旗貴胄的讚同,並且,他們也一向是這樣向八旗子弟們這樣宣傳的。可是,身為整個國家的掌舵人,皇太極並不是那種容易沉醉於自我誇耀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的人物。他很清醒。
後金的崛起,固然是因八旗子弟的勇猛,也是因為明廷內部爭權奪利,屢屢失著所致,卻並不是因為明軍不能戰!想想這些年來,光是遼東一帶,就先後有熊廷弼、孫承宗、袁祟煥等了不得的統帥,也有祖大壽、滿桂、趙率教、何可綱等猛將,還有毛文龍那種曾讓人非常頭疼的家夥。這些人,有好幾次將後金逼到生死存亡的關口,如果不是因為內部的原因,後金哪能有今日的強盛?可是,如果,明軍又有了一個真正清醒的統帥,這人又能夠被大明皇帝賦予自主的權利,那麼,皇太極相信,後金如今的大好形勢早晚會被那個龐大的王朝所消磨得一幹二淨,那時候,等待八旗子弟的,就隻有滅亡一途。因為,大明,實在是太大了。不管是人口、資源、財富,還有人才,都遠不是後金可以相提並論。他們能失敗,有失敗的本錢,可後金,隻要有一次大戰撐不住,就會立刻分崩離析,再難立足於遼東。
所以,對大淩城,在自己占據優勢,可以確定會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哪怕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他也一定要拿下;對祖大壽,他也萬分的希望對方能夠投效。唯有如此,他才能讓八旗的士氣持續高昂,讓遼東的明軍對他們感到恐懼。而且,他也十分地想擁有祖大壽這樣的猛將。
而現在,他的願望已經實現了。
大淩城已經無法再守,城中守將,除了副將何可綱,都一意投降。祖大壽無奈,聲言:“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為家為身,叁者並重。今既盡忠報國,惟惜此身命。”於是殺了誓死不從的何可綱,並要求他對天宣誓,不殺城內將吏兵民之後,開城投降。
兩人在城外設壇盟誓,皇太極還賞賜給祖大壽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瓏皮腰帶、白馬、雕鞍等等,可謂是榮寵有加。祖大壽感激涕零,居然向他獻策,願意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裏當內應,以待後金大軍!
皇太極滿心歡喜,也不疑有他。因為,祖大壽隻是一個人率兵而去,他的家人,兄弟祖大樂早已被擒,另兩名兄弟祖大名、祖大成,還有兒子祖澤潤也都留在後金軍中。所以,皇太極滿心期待著錦州的攻克!
想想當初那一場寧錦大戰,可一直是梗在他喉頭的一根刺。哪怕是袁祟煥已經死了,他也依然不能釋懷。畢竟,他老子努爾哈赤征戰一生都沒失敗過,可他繼位後的第一場大戰就止步於寧錦,這可是一個非常大的敗筆。
然而,就在皇太極滿心期待的時候,新的消息傳了回來:祖大壽回到錦州之後,立刻率領明軍加強城防。換言之,那廝又反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