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女生也可能很暴力(2)(2 / 3)

雙性化理論是一個具有開拓意義的理論。眾多研究表明,雙性化的個體是存在的,雙性化的個體也具有一定的優勢,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暴力媒介的影響

媒介暴力是指電影、電視、電子遊戲、報刊等媒體中所包含的暴力內容。有人認為,現代媒介有兩個永遠的主題:一是拳頭,代表暴力,二是枕頭,代表性與色情。

媒介暴力所塑造的暴力文化對兒童青少年具有極大的危害作用。以電視為例,數以百計的實驗與調查研究表明:觀看暴力電視節目會助長暴力行為,經常觀看電視暴力節目的兒童青少年更具敵意和攻擊性。不管是學前兒童,還是小學兒童和初高中學生,不管是在澳大利亞、加拿大、芬蘭、英國,還是在波蘭、愛爾蘭,看電視暴力與現實中的攻擊行為均呈正相關 。

觀看電視暴力增強兒童的攻擊性主要是通過三條途徑進行的。一是直接途徑:觀看電視暴力增長了兒童的攻擊傾向,這種攻擊傾向又刺激了他們對電視暴力的興趣,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刺激了他們的攻擊性行為。觀看電視暴力除了直接增強兒童的攻擊性之外,還通過另外兩條間接途徑助長兒童的攻擊性。一是改變了他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長期觀看電視暴力會給他們灌輸“殘酷世界觀”,即認為世界是充滿著暴力的,暴力也是人們解決問題的一種主要途徑,而在現在的真實世界裏是沒有這麼多暴力的,暴力隻是現實世界解決問題的最為愚蠢的方法之一。二是對暴力行為的“去敏感化”,長期接觸暴力電視,提高了兒童青少年對暴力行為的容忍度,對暴力行為習以為常、漠不關心。

無所不在的暴力文化

中國政法大學的皮藝軍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專家,他非常關注暴力文化對兒童青少年的毒害作用。他認為,“校園女生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現在普遍存在於青少年中的暴力文化密不可分的。”皮藝軍教授認為 :

暴力文化已經成為現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為商家的最大賣點。雖然我國有關青少年問題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觸暴力文化,但在現實中卻基本沒有可操作的限製性規定,對此還基本上處於放任狀態。對於容易吸收外界信息、且分辨能力和自我控製能力都不夠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很難不受到影響。這是產生青少年暴力傾向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大眾媒體對暴力限製太少,雖然我國一直都在限製色情和暴力內容的傳播,但在實際做法上往往是限製色情不限製暴力。在影視文學作品、音像製品、小報小刊、電子遊戲中,孩子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觸到暴力場麵。特別是我國對影視作品中的暴力沒有分類,更沒有因為其中有暴力內容而限製孩子觀看。

根據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校園安全”課題組對北京地區三所普通中小學的調查表明 :在被調查的400多名女生中,77.7%的女生回答“取笑、作弄其他同學不屬於校園暴力行為”,55.1%的女生回答“同學間發生語言爭執,如吵架、罵人不屬於校園暴力行為”,63.1%的女生回答“用語言侮辱其他同學,如叫侮辱性的外號、說髒話不屬於校園暴力行為”。

應對女生暴力??拯救女孩的五個建議

應對女生暴力,父母的責任首當其衝。好的父母,可以通過教育避免女兒受到暴力的侵害。好的父母,即使當女兒受到暴力侵害時,也能把這種危害降低到最低點。好的父母,當然不會讓女兒成為暴力事件的施暴者。

在校園暴力方麵,女孩父母有兩個目標:一是不能使自己的女孩成為施暴者,二是避免使自己的女孩成為暴力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