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女生也可能很暴力(2)(1 / 3)

許多父母從小就向孩子灌輸以暴製暴的觀念,在學校裏不吃虧。一些女孩的父母認為女孩本身就處於弱勢,要從小就教育她“打要還手,罵要還口”,隻有這樣,長大以後才能不被他人欺負。

正是由於這種教育方式,製造了許多暴力女生。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組織的“校園暴力研究”調查顯示 :7.9%的女生讚成采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

從小就養成的這種“以暴製暴”的解決問題方式,會自然地變成一種習慣,一旦感覺被人欺負時,就會習慣性的拳腳相向。

有一些女孩的父母本身就是這種“以暴製暴”的“楷模”。在家裏,夫妻經常拳腳相加,當女孩做錯事情或激怒父母時,往往也會受到暴力懲罰。從小在這種環境中耳濡目染,女孩很快就會習得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她們對暴力已經見怪不怪,已經“脫敏”了,遇到衝突時就會自然地模仿父母的暴力行為。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數據證明:在家庭暴力發生較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實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

不當中性化??“女孩男養”助長“暴力女”

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女生暴力的第一責任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研究員認為,“獨生子女中性化”助長女生暴力 :

女生暴力事件的增多,與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獨生子女“中性化”密切相關。因為家中隻有一個女兒,很多家庭都實行把女孩當男孩來養的家庭教育,他們認為這樣調教出來的女孩,性格外向張揚,未來才具有競爭力,但與此同時,這些女孩就有可能趨於粗魯、野蠻,她們被教導要像男生那樣強勢,但並不知道這種強勢更多的是一種內心感受,她們盲目模仿男生抽煙,爆粗口,甚至打人,並引以為榮。

楊雄認為,如果“中性化”是男女兩性相互吸收借鑒對方的長處,那麼就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偏偏吸取了對方的短處,結果隻能事與願違。他認為,許多女孩父母其實誤解了什麼是“中性化”,認為“中性化”就是“讓女孩像男孩一樣強橫,這樣走到社會上才不會吃虧”,這種家庭教育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弱肉強食、爾虞我詐”價值觀在作怪。

廣州市青年宮副主任陳冀京也認為,女生暴力事件增多與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獨生子女“中性化”有關。他說:“身為女孩子,卻想像男性那樣變成強勢,於是模仿男性那樣抽煙、爆粗口甚至打人。”他還從發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女生暴力事件多發生在中學階段的原因:青春期女生性別認同常常出現模糊。因為從幼兒園開始,女生常常擔任班幹部等職務,比較強勢,而進入青春期後,“她們潛意識裏拒絕承認相對弱勢的女性角色身份”。

我們認為,“雙性化”絕不是“中性化”。雙性化是指男女雙方互相借鑒對方的優點,而不是優點沒有學到,缺點學了一大堆。暴力女生就是“中性化”誤入歧途的表現。

知識鏈接:雙性化理論

很久以來,人們一直把男性化和女性化看作為單一維度的對立兩極,傳統的性別角色也把某些特點賦予一定的性別,如男性的勇敢,女性的溫柔。

後來,心理學家桑德拉?本姆提出了雙性化的概念,以“幫助人們從性別刻板印象的禁錮中解脫出來。本姆反對把男性化和女性化看作為單一維度的對立兩極,而認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相對獨立的特質,可以看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維度,一個人可以同時在兩個維度上得分很高,即同時具備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這樣的人被本姆稱作為“雙性化”個體。本姆認為適應最好的就是雙性化的個體。與雙性化個體相對應,那些具有較多男性特征的人屬於男性化個體,具有較多女性特征的人屬於女性化個體,而既缺乏男性特征又缺乏女性特征的人屬於“未分化”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