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曾說過,良好的人格是一個人能否成功、快樂的關鍵因素,而0~6歲是培養孩子人格的黃金時期,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的可塑性將會越來越弱。很顯然,案例中的這位媽媽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並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對她進行了人格培養,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個很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愛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讓他們親自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在案例中,這位媽媽巧妙地為兩個孩子架起了一座橋梁,讓她的女兒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收獲了一份友誼,這份友誼對孩子來說是相當珍貴的。在這個互動互助的過程中,她會不知不覺地獲得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正是在她的成長中所需要的,也是現在很多孩子身上所缺少的東西。
在很多父母看來,教育孩子可能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我卻不這樣認為。因為從我自身教育圓圓的經驗來看,教育孩子不一定要讓孩子搬個凳子坐在你麵前,然後你開始說教。我這個人比較喜歡“多事”,隻要身邊有一點信息就會利用,也可以說是我的特長。當我發現圓圓無意中流露出來的那種同情心之後,我立刻覺得我必須抓住這一點,然後幫她與貧困的孩子建立起聯係,讓她從與對方的書信交流中了解她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世界,獲得一些城市孩子所不能獲得的東西。我覺得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意義的,畢竟現在城市裏的孩子沒有什麼機會看到城市以外的地方,就是有機會很多父母也不願意讓孩子看到這一切,以致錯過了很好的教育機會。現在,圓圓已經上初中了,雖然我們的開銷日漸增多,但是我依然堅持讓她去幫助別人,哪怕是一封非常平常的信。因為,在我看來,書信雖輕薄,但能從中得到的收獲卻是巨大的。
所以,我的主張就是,要鼓勵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別人,因為幫助別人是培養孩子愛心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聖誕老人讓女兒懂得奉獻
父母首先要給予孩子愛,讓孩子從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中體驗愛心。
——《卡爾·威特的教育》
案 例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又要到了,小雅早早地就琢磨起了聖誕禮物的事。從小雅出生第一年開始,我們就逢節必過。盡管她那時還小,不會說話,但她會聽啊,在聖誕節前夕我就開始給她講聖誕老人的故事,告訴她過聖誕節的意義,聖誕老人會給她送禮物,等等。
她的第一個聖誕節是在她剛剛10個月的時候,當時我還隆重地給她準備了一個長長的襪子,然後在襪子裏塞了一個紅紅的玩具蘋果。到了第二天早晨,我變魔術般地把那個紅蘋果從長長的襪子裏“變”出來的時候,女兒簡直驚訝極了。
後來的聖誕節我都如法炮製,先問她喜歡什麼,然後再給她準備禮物,在平安夜那天晚上偷偷塞到她的枕頭底下或者放到聖誕樹下,讓她第二天去尋找驚喜。
但小雅4歲那年的聖誕節,我的老辦法被打破了。在聖誕節的前幾天,小雅就開始追著我問這問那:“媽媽,聖誕老人每年都要給小朋友送禮物嗎?”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後,她的第二個問題就隨即產生了。
“那他不累嗎?”
“怎麼不累,但聖誕老人一想到那麼多小朋友等著他送的禮物,就是再累也要堅持。”
“媽媽,聖誕老人為什麼總是給小朋友送禮物呀?”小雅的問題是一個接著一個。
“他是位非常富有愛心的爺爺,他感覺每個孩子都是個小精靈,所以他就決定幫助一年裏表現良好的小朋友實現他們的願望。”
“我明白了,聖誕老人是一位愛心老人。”
“對了,真聰明!”
“媽媽,我也能做個聖誕老人嗎?”
“為什麼想做聖誕老人呢?”聽了小雅的話,我想知道她要做聖誕老人的原因。
“因為聖誕老人有愛心。”這就是小雅的答案。
既然小雅想成為一個有愛心的“聖誕老人”,我何不利用這次大好機會呢?再說了,我也是一個很喜歡玩、喜歡“沒事找事”的人,所以我很爽快地答應了小雅的要求。不過,究竟該怎麼幫助小雅實現這個做聖誕老人的願望,我還得仔細考慮考慮。在計劃安排一切之前,我又問了問小雅的想法。
“我們小雅想怎麼做聖誕老人呢?”
“我不知道。”小雅一臉困惑的樣子,她也不知道怎麼實現這個做一次聖誕老人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