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收獲的時候,當我把綠油油的青菜端上桌的時候,美美竟然有點心疼,不舍得吃了,直到爸爸告訴她,以後我們還可以繼續種之後,她才伸出了筷子。那天,在餐桌上,我們沒再要求她,她自己就主動吃起了青菜。看到一個小小的種菜行動讓我的寶貝愛上吃蔬菜,更為重要的是她不再像以前那樣排斥我了,我感到非常開心。
再後來,全家人在我的帶動下,把家裏的“菜園”擴大了規模,而且菜種項目也增加了不少,現在,我們已經徹底吃上了真正的無公害蔬菜!
對於孩子來說,“玩”就是他們的天性。他們不僅喜歡把成年人的生活搬到自己的遊戲中,比如過家家、打仗、賣東西,還喜歡和父母一起玩。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體驗得最多的是親子樂趣。如果父母因為工作等原因和孩子分離或者一起玩的機會不多,孩子的心裏就會產生父母不愛自己、不關心自己的想法,並會為此對父母產生怨氣。如果父母不對孩子的這種心理加以調節,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的行為是孩子心理的反映,父母應該隨時通過行為去觀察孩子的心理發展,引導孩子去玩一些符合他們年齡階段的遊戲,並盡量做到陪孩子一起玩。這樣就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在“玩”中享受到親子樂趣,這就是“玩”的魅力之所在。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一直崇尚讓孩子盡情玩,隻要她高興。但有時候我們大人總會身不由己,工作忙常常成為一個理由。以前,我總是為了工作而忘記陪孩子玩,再加上孩子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我總想一下子給她改正過來,這就造成了我和孩子的相處出現了問題。但通過和美美一起種菜我發現,大人的工作再忙也不應該成為遠離孩子的借口,隻要我們在生活中稍微用一點心,就能讓孩子和你親近,而且還能幫他們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
其實,3歲多的孩子仍然特別依賴自己的父母,隻不過父母的一些要求往往讓他們望而卻步,因此,父母最好不要讓自己過於嚴肅,不妨嚐試著引導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達到你的要求。
當然,在孩子玩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把握好尺度,特別是像我這種很少有時間陪孩子玩的媽媽。這就需要我們多花點心思,思考怎樣才能讓孩子玩出你想要的效果來。
總之,父母會玩,孩子才會和你玩。
在遊戲中學習,共享親子樂趣
我認為今天有些父母所犯的最大的錯誤是,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與照顧,以及有效地鼓勵孩子們的責任感和認識到自我價值。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妨礙了他們建立良好的品行和達到較高的成就。
——美國前總統 裏根
案 例
大概是遺傳了我的基因的緣故,妞妞從小就對數字特別不敏感。在她咿咿呀呀學說話的時候,我讀a、o、e(漢語拚音),或者讀A、B、C(英文字母),她都能利落地跟著說,還能隨著我的手指順利地辨認。可當我讀1、2、3時,她雖然能跟著讀,但一到辨認環節時就卡殼了。後來即使上了學,她在數學方麵也還是不行。有一次考試,妞妞因為數學得了個B而大哭了一場。也正是從那以後,妞妞好像被打擊到了,老是一副不怎麼開心的樣子。
我知道我們的妞妞遇到挫折了,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那段時間,我腦子裏總想著怎麼才能改變妞妞數學不好的現狀。想著想著,有一天我突然靈光一閃,想起她小時候我陪她做的一個遊戲。
在妞妞很小的時候,我經常和她在床上玩耍,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蹦蹦跳跳,但我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嘴裏並沒有閑著,而是念著諸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詩詞。那個時候,女兒還不到兩歲,但當我把這首詩說了幾次後,她竟然能夠接上每句的最後一個字。她的古詩底子就是我用這種方式給她打下的。由此我想到,如果用一種女兒感興趣的方式讓她熟悉數字和計算,說不定可以提高她的數學水平,到時候她就不用再為數學成績差而傷心了。
“妞妞,明天我們做個遊戲吧!”我利用同妞妞散步的空兒和她商量。
“什麼遊戲?”妞妞問得很隨意。
“做生意的遊戲。”
“什麼叫做生意的遊戲?”
“媽媽不是帶你去過菜市場嗎?就是你拿東西來賣,我拿錢買你的東西。”我給她這樣解釋道。
“原來這樣啊。”妞妞的反應仍然很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