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鵠之能遠舉者,為其有羽翼也;蛟龍之能騰躍者,為其有鱗鬣也;人君之能致治者,為其有賢人而為之輔也”——朱元璋。
少年天子劉徹登基時年僅16歲,當時他的主要助手中,趙綰與王臧是書呆子,田蚡與竇嬰也沒有什麼雄才大略,所以說建元新政隻是以訛傳訛的傳說。
劉徹真正實施改革是在三個條件成熟之後——外攘四夷樹立威望,擺脫裙帶束縛掌握大權,培養羽翼製定改革方針。
劉徹在擺脫裙帶束縛的同時,一直竭盡全力培養自己的羽翼。但劉徹在登基之初首次選拔人才時,隻有一個莊助堪稱得力助手,還有一個公孫弘當時卻被劉徹視為無能之輩而斥退。後來元光初期選拔人才,劉徹並沒有發現什麼值得一提的人物,董仲舒其實不過是個以訛傳訛的神話。
直到主父堰相見恨晚,衛青脫穎而出,公孫弘大器晚成,劉徹才真正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才開始大展鴻圖垂範千秋。
如果說,賈誼是漢朝設計改革的關鍵先生;而主父堰,則是漢朝實施改革的關鍵先生。但司馬遷對這兩位促使中華民族走向大一統的關鍵先生卻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甚至對他們對曆史產生舉足輕重影響的言行輕描淡寫,就憑這一點,就可以說:司馬遷浪得虛名,並非最傑出的史家。
主父堰後來登上曆史舞台,其實演繹的是賈誼編寫的曆史劇本。因此,在主父堰粉墨登場前,必須先交代由賈誼編導的的曆史*。
李商隱有一首著名的以訛傳訛的詩篇《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事實上,漢文帝所謂的問鬼神,其實是一種煙幕彈,掩蓋的是不可泄露的天機~~國家大政方針。
當時,漢文帝處境尷尬~~他原本是小國諸侯,靠強臣與宗室擁立為帝,在強臣與宗室之間走鋼絲玩平衡;雖然他知道賈誼的百年大計高瞻遠矚,無奈他力不從心,隻能待時而動。因此,賈誼那些觸犯強臣與宗室的建議,是不宜讓強臣與宗室知道的。
起初,漢文帝以代王的身份登上皇位。後來把代國分為兩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小兒子劉勝為梁王。後來又調代王劉武為淮陽王,而太原王劉參做代王,得到漢文帝當代王時的全部封地。
漢文帝八年(前172),按通常的說法,是文帝憐憫淮南王,其實是迫於宗室的壓力,文帝封淮南王四個七、八歲的兒子為侯,封劉安為阜陵侯,封劉勃為安陽侯,封劉賜為陽周侯,封劉良為東城侯。
賈誼預料到漢文帝一定會迫於宗室的壓力恢複淮南王幾個兒子諸侯王的爵位,因此上《諫立淮南諸子疏》進諫說:“我私下擔心陛下將要封淮南厲王的幾個兒子為王,這是沒有同我這樣的臣子反複衡量過這件事啊。淮南王反叛作亂,天下誰不知道他的罪行?陛下幸而寬大放逐他,他自殺而死,天下有誰認為他不該死呢?今天重用罪人的兒子,恰好製造了非議的根據給天下人!厲王的兒子逐漸長大,難道能忘了他父親的仇恨嗎?過去楚國白公勝為父報仇,就是針對祖父和伯父、叔父的。白公勝發動政變,不是為了奪權篡位,而是為了發泄怨憤快意恩仇,手持尖刀刺向仇人胸膛,本來就要和仇人同歸於盡。淮南地方雖小,黥布曾經利用它反漢,漢朝能夠存在僅僅是幸運啊!讓仇人據有足以危及漢朝的資本,是失策的。雖然把厲王的四個兒子分割開來,但他們為父報仇是一條心的。給他們眾多人口,使他們積累巨額財富,這樣做,如果不發生伍子胥、白公那樣的在都城公開起兵報仇,就會發生專諸、荊軻這樣的暗中室內行刺,這就是所謂的把武器借給盜賊,給老虎添上翅膀啊。希望陛下深入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