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總是埋怨自己的孩子太懶,懶得刷牙,懶得洗襪子,懶得疊被子。其實懶孩子的出現,不應該歸罪於他們自己生性懶惰,而要去責備他們的父母。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很好奇,總是躍躍欲試,如掃地、洗碗等,可是在他們參與勞動時,很多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怕孩子弄壞東西,弄髒衣服,或是出於溺愛,常常加以製止。這樣,就使孩子們失去了嚐試的機會。當他們想勤快一下時,父母卻加以阻止,於是他們便從此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的伺候。父母也許沒意識到正是自己扼殺了孩子勤勞的特質。
直到孩子長大,越來越有依賴性了,父母才像剛剛發現一樣地驚呼:“這孩子怎麼這樣懶!”麵對這個事實,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1.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愛勞動的習慣。很多孩子對父母都有一定的依賴性,當依賴性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成了懶惰,所以父母要控製孩子的依賴心理,多引導孩子從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盡量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如果孩子做得不好或做錯了,家長一定要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及指導,讓孩子多嚐試幾次,不要輕易放棄,這樣時間一長他們就養成愛勞動的習慣了。
2.時時給予孩子鼓勵與肯定。有的孩子在學校表現積極,經常受到老師表揚。回到家裏卻偷懶,處處等大人來侍候。這樣的孩子,就需要父母與老師的密切配合,因此鼓勵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孩子隻有一點點的進步,父母都應該不遺餘力地為他加油打氣。在孩子失敗的時候,鼓勵就更為重要,哪怕隻是一句安慰的話,也會使他信心大增。
3.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在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時,就會產生惰性,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會沒有動力,於是就容易懶懶散散了。
4.為孩子製訂一個短期容易達到的目標。很多時候孩子就是因為缺乏目標或害怕失敗而沒有動力,父母在麵對這種情況時,可以對孩子提出一些短時間易達成、難度較小的目標,讓孩子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促使孩子繼續努力,克服懶惰。
家長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要讓孩子很早就學會自己穿衣服、脫衣服、疊衣服,學會洗手帕等小衣物,飯前擺餐具,飯後幫助大人把桌子收拾幹淨,準備好第二天的衣服和文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