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依賴,孩子健康成長的絆腳石(1 / 1)

孩子的依賴心理往往是父母過分的溺愛造成的。父母以能為自己的孩子付出而幸福,從孩子呱呱落地開始,就給予他們細心的關心和照顧。吃飯、穿衣、睡覺,哪一樣父母都放心不下,很多孩子到了四五歲還不會自己穿衣服。孩子偶爾表現出來的獨立性也在父母的溫情和擔心中消散了。有時孩子要自己走、自己跑、自己洗手絹,可是爸爸媽媽總怕孩子磕著碰著,“別跑,爸爸牽著走”、“自己去玩去,媽媽來做”……孩子的一切都是由父母來做,當然也就習慣依賴他人了。

實際上,依賴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但問題的關鍵是,家長應該如何掌握孩子依賴和自立的尺度。這個時期,家長對孩子應該是既鼓勵、鍛煉他的獨立意識和能力,又要適當滿足他的依賴之情,穩定他的情緒,使他更大膽地走向獨立。

1.要有意識地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他相信自己不依賴大人也能做好很多事。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應著重從“參與”入手。從孩子懂事開始,家長就可以在適當場合多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一些事情。如買什麼玩具,購什麼圖書,都要適時地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既遵循了孩子的意願,也讓他在參與中無形地增強了自信心。

2.告訴孩子自己做事的道理,讓孩子建立自己的判斷標準。家長不但要培養孩子自己知道應該怎麼做,還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能很好地建立起自己的判斷標準,從而自主、獨立地對事情進行判斷。而生硬的命令和指責隻能使孩子簡單服從,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3.常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讓他感覺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當孩子為家裏擦桌子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的時候,他會很有成就感;當爸爸媽媽心情不好,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把父母逗笑的時候,他會感到自己很重要;當父母鄭重地跟他商討雙休日如何安排時,孩子會體會到自己意見的重要性。因此,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麵麵,不僅能培養孩子勤動手、勤動腦的習慣,還能讓孩子學會自主地分析問題。

4.在孩子“獨立自主”時,家長不要幹涉過多。如果一方麵要求孩子自立,另一方麵對他這也限製那也約束,會讓孩子感到左右為難,產生怠慢情緒,甚至回複到以前那種諸事隻求“外援”的局麵。

家長要對孩子主動提出的要求作出及時、親切的回應,不要模棱兩可,更不可粗暴拒絕,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對合理的要求加以支持、滿足;反之,則應予以明確拒絕。同時,不要忘記向他講明支持或拒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