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終於明白他是從哪裏來的了。有時候他還會問,“那大種子明明為什麼不在媽媽肚子裏了,非要出來呢?”孩子的好奇心很強,小小腦袋裏裝的大問題還真多。
媽媽這樣和他解釋:“你在媽媽的肚子裏一天天長大,一直長到10個月,你長得已經很大了,媽媽的肚子裝不下了,而且你也想出來看看媽媽長什麼樣,所以醫生就在媽媽的肚子上開了個門,把你抱出來了。”
明明對媽媽的解釋似乎很滿意,很久都沒再問媽媽此類的話題。
孩子是多麼富有想象力,類似的疑問還會有:“是不是隻有女孩子才可以生寶寶呢?”
做父母的不要慌,可以參考這個回答,“是的,因為女孩子的肚子裏才有寶寶住的小房子,寶寶才可以住下來啊!”
“男孩子肚子裏就沒有小房子嗎?是不是男孩子隻有種子啊?”
“對,男孩子沒有小房子的。他會有很多種子,然後最優秀的種子才可以給寶寶。而且隻有相愛的人才可以播種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
像這樣一段對話,不單解決了孩子對“我是怎麼出生的”的種種疑惑,而且還在孩子心中播撒了愛的種子。在給孩子輸送性教育知識時,還要注意引導兒童的情感發育。兒童不會有成年人那種異性之愛,但他或她有沒有一種對別人的關懷之心、博愛之心,卻會直接決定其成年後能否順利投入戀愛和婚姻生活。
值得提醒的一點就是,幼兒早期的性教育需要父母共同負起責任,需要從思想上認識一致、行動上互相配合。很多家庭都容易忽視這一點。常常有這樣的情景:母親告訴孩子一個道理,孩子的眼神會轉向父親,似乎在問父親:“是這樣嗎?”這時父親如說:“媽媽說得對。”這便會使孩子感到心滿意足。
有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安妮西·班斯坦博士,她曾做過兒童對“人類的起源”的認識的廣泛研究。她在研究過程中采訪了100多個注重兒童教養問題的家庭。其中大多數的父母都認為,他們已經向子女恰當地解說過“嬰兒怎麼來的”這個問題,覺得孩子應該能答複得很好,沒想到研究結果卻使這些父母大為驚愕。所以,提醒各位父母,不要從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性好奇,各年齡段的孩子各有其性探索取向。“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也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段來給孩子合情合理的解答。
第一階段,大約三四歲。此時的孩子多半無法理解嬰兒怎麼來的。對於生殖器,孩子想象著——它是存在的,不過也許在別的地方。
第二階段,為4歲到7歲之間。此時,孩子開始認知嬰兒的某種起因,他們相信自己是由成人“組合”而來的,或者像商店中購買的貨物一般,是被製造出來的。
在與幼小孩子的晤談中,班斯坦博士發現,父母竟會告訴孩子那些奇奇怪怪的答案。這是需要父母改進的。
第三階段,在8歲左右,孩子逐步能夠認知父親也是創造嬰兒的角色之一,而且具有膚淺的性交觀念,但是他們無法把整個過程聯想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全麵的認知。
第四階段,在8至10歲之間。班斯坦博士發現,孩子在被問到“嬰兒從哪裏來”時,第一次出現困窘的樣子。他們能夠完整地敘述懷孕的原因,但是仍然不了解如何發生、如何結合,才能開始生命的過程。
處於11和12歲的第五階段的孩子,可能也是處在這樣的困惑當中。這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有人向他解說:精子和卵子相遇並且結合後,胚胎才開始形成。
青春期為第六階段,倘若父母從小就曾告訴孩子嬰兒如何出生,這時的他們通常能較正確地描述其過程。
所以,提醒所有父母,在對幼兒進行科學的性教育時,要分階段去解答孩子們的性疑惑。同時,還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是父母必須端正性教育態度,認識兩性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麵也需要掌握良好的兩性教育知識,學習和掌握好良好的教育方式,以恰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