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好父母在生活方麵幫助孩子的方法細節(1)(3 / 3)

這可不是為了方便父母抽查,而是提供一種建立孩子金錢管理觀念的方法,隻要他願意寫下把錢花在哪兒就好了,父母不一定要求他非得“用得其所”不可。

同時,父母不要一星期給他過多錢之後,然後批評他不知節製。更不要把錢視為“父愛”或“母愛”的代名詞,當父母太忙碌或孩子表現優異時,就以錢作為饋賞,如此將很容易使孩子建立錯誤的金錢概念。

隻要父母用心教育,孩子會越來越明白金錢來之不易,應當合理使用,從而避免亂花錢。

4.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好品質

有這樣一個故事:

杭州拱墅區一所小學,班主任老師到教室檢查衛生,她剛走到教室門口就愣住了:正在灑水掃地、抹桌和擦黑板的,不是班裏係紅領巾的學生,而是孩子們的爸媽。

越俎代庖到了如此程度,可憐父母心,可悲父母心!

愛勞動是一種優秀品德,也是生存的重要條件。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雷說過:“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幸福都歸結於自己的:引貫。”應該說,勞動習慣的養成,是孩子今後“幸福”的重要保證。

孩子的勞動素質,主要指勞動態度、勞動能力和勞動習慣。對孩子勞動習慣的培養,父母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麵:

(1)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要從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開始。家長對孩子參加家庭中的各種勞動應鼓勵(不應阻止),讓其從小熱愛勞動。在勞動中,家長要多給予指導(不應是代勞),讓孩子體會成功感,使其感受到勞動的愉快。

請看一則報刊上的材料:

山東淄博某小學有位學生趙曉亮,在家中要靠家長為他整理書包,家庭作業老是忘了題目,讓媽媽到同學處去抄。在學校丁點兒小事也不會自己處理,老是報告老師,小隊活動讓他收一下遊園門票,他連票數都數不清。

原來,他是獨生子,家長對他十分寵愛,許多事情老是替他幹。

學校值日怕累著他,家長到學校替他幹。做作業怕用腦過度,便告訴他答案,有時還代做。家務活兒不讓他沾手。結果養成了他依賴的壞習慣,一離開父母便無所適從。

後來,在老師與家長配合下,從培養他的自理能力著手,有意識製造一些“艱苦”讓他獨立解決。比如,家長故意一兩天不在家,讓他自己做飯做菜,自己安排作息,衣服讓他自己洗,臥室讓他自己收拾。

現在趙曉亮不僅能為父母做生日晚餐,能整理自己的房間,而且在學校舉行的“美化小居室”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一度被評為學校的“十佳少年”。

孩子“懶”是家長“寵”壞的。不愛勞動的“懶”習慣,在家長眼裏往往認為是小事一樁,不被重視。正是這種“輕視”,派生出許多惡習,這方麵的例子是很多的。

(2)讓孩子養成愛惜勞動成果的習慣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規定:“愛惜糧食,愛惜學習生活用品,不挑吃穿,不亂花錢,節約水電。”現在一些孩子“浪費”現象特別嚴重。如丟棄飯菜的現象,幾位大學教授曾為此大聲疾呼。小學生中不愛惜學習用品現象隨處可見。家長應告訴孩子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父母的勞動收入也是汗水換來的,要尊重父母,也要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

(3)要培養孩子參加公益勞動的習慣

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讓他們參加一些公益勞動,如打掃衛生,整理花壇,植樹,幫助鄰居做事,到敬老院替老人做事等等,使孩子從小懂得關心集體、關心別人,並且能從公益勞動中體會到助人的樂趣。

有一年杭州刮了一場8.8級台風,台風過後的第二天一早,一位父親便給兒子一隻水壺,幾個麵包,讓他去參加杭州市民搶救大樹的活動。傍晚,歸家的兒子像隻泥猴,人也累得不願說話了。但父親問他的第一句話是:“明天還去不去?”兒子回答的是:“去!”鄰居勸他父親:“一個孩子能有多少力氣去扶大樹呢?甭讓他去了。”孩子的父親說:“哪怕一棵樹不扶,孩子也應該去看一看那樣的場麵。”

這位父親,把熱愛勞動,作為一個人的人格素質來培養,是很明智的。我們應努力給孩子補上這方麵的課。

(4)培養孩子動手操作的習慣

讓孩子動手做玩具或模型以及各種小製作,有利於手腦並用,智力開發,形成創造性思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