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孩子往往具有極為旺盛的精力,當這種精力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時,它就以“反叛”的方式渲染出來。這種“反叛”的產生,又往往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得法而在不知不覺中培植出來的。到底是什麼不正確的方法滋生了孩子的“反叛”心理呢?很顯然,那就是頻繁的責備和打罵。家長總是對孩子抱怨、斥責不休,同時又以讚揚別的孩子的辦法來進一步打擊自己的孩子。在這種雙重的壓力下,任何一個孩子都會產生“反叛”的心理。而且這種“反叛”的心理會隨著父母的責備的經常化而得到強化。
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一般情況下,孩子並不經常表現叛逆。但當孩子講錯了一句話或辦錯了一件事,家長覺得不滿意,就大聲指責或責罵,孩子心理受到刺激,才大聲對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這樣,孩子便會逐漸形成逆反心理。家長以專製的方式篤教孩子是行不通的。
二是孩子對家長的行為不滿。許多時候,孩子對家長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為不滿意,但又不敢對家長說出來,就以不聽從大人的話等方式來發泄他對家長的不滿。
三是從小養成了不良習慣。教育孩子要從小時候做起,千萬不要從小溺愛孩子,有了錯誤不改正。孩子長大後,習慣已經養成,再改就晚了。
四是家庭關係不和。如家長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厭惡家長的行為,但又無可奈何,隻好逃避。
五是受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容易受到誘惑,犯一些錯誤。譬如孩子在學校與老師頂嘴,在家反抗家長,卻被同學們吹捧,受到一些壞朋友的認可,使孩子產生錯覺。
六是孩子正處在成長的過渡時期。有時候,叛逆行為是和年齡有關係的,是孩子成長階段的一項“必修”。孩子有輕微的叛逆行為,家長不用大驚小怪,認為孩子是學壞了。應該一如既往關懷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階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時),此種叛逆行為會逐漸消失。
那麼父母怎樣消除孩子的叛逆心理呢?
(1)學會溝通
許多時候,家長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場看孩子叛逆的原因。
許多家長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應該聽家長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家長應該放下架子,耐心聽一下孩子的想法,從感情上、從具體事件因果上與孩子達成一致,做一些適當的讓步。
(2)家長應該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嚴格,但自身行為卻很隨便。孩子覺得當家長的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聽管教。所以,做家長的應該以身作則。
身教勝於言傳,孩子會受到家長的影響,自然而然地聽從家長的教導。
(3)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因為其他興趣而影響學習成績時,家長大多會粗暴地製止孩子的興趣,但往往適得其反。要是先不動聲色地觀察孩子的興趣,了解情況,譬如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們心裏崇拜的偶像等,然後再適當提醒,做到有的放矢,當利害關係一目了然的時候,孩子也就能夠接受勸告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願意和家長融洽相處,都想得到家長的理解和尊重。
(4)藝術地批評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誤就一味簡單地批評,這樣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而出現逆反心理。要是先對孩子的優點給予肯定和表揚,再指出不足和錯誤之處,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就樂意接受。
(5)循循善誘
有些問題,如早戀,對孩子進行有情、有理、有據地說服、勸導,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同時,用具體事例改變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維,用自己的冷靜、理智換取孩子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