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到尖子班剛剛上了幾節課,她又出了問題。本來剛到一個新環境,熟悉的同學不多,她心裏就有點兒不安;一上課,老師又給了她一記當頭棒:老師講的內容又快又難,她的頭一發懵,什麼也聽不懂,心裏直發慌。堅持了幾天,這種情況沒有緩解,反而加重了,心慌頭痛,呼吸不暢。她的父母趕快找老師,把她調回原來的班級。可是原來毫不費力的課程,現在她聽起來和聽天書一樣。每天上課老師講的內容她聽不進去,自己看的東西也記不住,以至於恐懼看書和解題。
她的父母始終沒搞明白,女兒的心理承受能力怎麼如此差呢?連學習壓力都難以承受,將來如何麵對社會上殘酷的競爭?
父母如何有效地解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問題呢?
(1)多讓孩子自己作決定
父母要盡可能地讓孩子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孩子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環境中,當他們真正麵對學習、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難或壓力時,往往不知所措。他們什麼事都依賴父母或老師,缺乏獨立意識,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這正是前麵所提到的各種問題的根源所在。
作為父母,應盡量讓孩子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隻要不是壞事,隻要孩子能夠做到,就讓他們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
(2)及時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有時孩子會麵對一些他自己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如成績不好,被他人威脅、侮辱、打罵,家庭的:不幸等。這時就特別需要教師和家長對孩子進行積極地心理疏導。常用的方法是:
·跟孩子談心,解開他們思想上的疙瘩。
·給孩子作出某些承諾,消除顧慮。
·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解決問題。
·鼓勵孩子堅強、自信,化解心理壓力。
·善意地關心孩子的事——不論與心理壓力的成因有無直接關係,都會使孩子獲得安全感。
·讓孩子從事一些文體方麵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
(3)適當進行挫折教育
心理和生理一樣,必須通過一定的鍛煉來促進其健康。為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可有目的、有計劃:}也開展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訓練”。比如,可在體育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意誌品質;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樹立孩子的自信心;開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賽”,使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有時,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亦可出點兒難題,在他們失敗、失意的時候則給予鼓勵,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始終以平和自然的心態參與生活和競爭,使孩子能夠經得起未來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
(4)培養孩子積極的情緒
父母應該及時教導孩子用積極的情緒去替代那些消極的、被動的情緒。
積極的情緒是孩子防禦來自內外各種不良刺激困擾的有力屏障。積極的情緒,如快樂、高興、滿足等,是可以通過持續的學習而獲得的。在生活中,孩子產生和保持積極的情緒,對於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和諧的家庭生活是培養孩子積極情緒不可缺少的條件。家長對孩子充滿愛心;在教育上的要求既是嚴格的、一絲不苟的,又是合理的、不苛求的;家長與孩子之間始終保持平等、商量和相互尊重的態度;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願望,所有這些,都會有助於孩子在生活中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孩子的藝術活動常常充滿了情感色彩,用藝術陶冶孩子的性情,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也是一條十分理想的途徑。例如,節奏鮮明的音樂,能使孩子的情緒受到鼓舞;旋律優美的音樂,能使孩子輕鬆愉快,心曠神怡,音樂可以起到獨特的陶冶孩子情操的作用。
一個人隻要參與社會生活,就會遇到各種壓力、困難和挫折。對此,有的人堅強、樂觀、勇敢地去戰勝它;有的人則顯得懦弱、悲觀,處處逃避它。因此,培養孩子形成遇事不亂、寵辱不驚的心理品質,是保持健康心態的基礎。
4.不要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