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老師,對孩子上課“走神”的問題都極為重視,但因為原因沒搞清,方法:不對症,而使得孩子的這一毛病很難糾正,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成績。
教育專家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後指出,孩子上課時“走神”的原因很多,但究其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幾條:
·對所學學科的目的和意義認識不足;
·對所學學科不感興趣;
·所講內容比較熟悉或基本上已掌握;
·不善於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為了讓孩子克服上課“走神”的毛病,專家認為,家長和老師應指導孩子注意以下幾個方麵並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1)教育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古往今來有成就的學者,在治學過程中由於明確自己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而專心致誌到人迷程度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例如,王羲之專心得錯把墨汁當成蒜泥;大數學家高斯邊思考邊回家,走到自家門前敲門,傭人說“主人不在家”,他竟轉身而去,並邊走邊自語:“好,下次我再來。”家長應讓孩子明白,在學習某門功課或完成某科作業時,必須對學習的目的、意義有明確的認識;每弄懂一個問題、做好一道題,都是向成功之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堅持這樣做,即使注意力一時分散了,也會立刻引起自我警覺,把分散的注意力收攏回來。一些孩子學習效率比較高,這和他上課能認真聽講,很少“走神”是密不可分的。
(2)培養孩子的間接興趣
注意與興趣是孿生姐妹。孩子若在學習中沒有濃厚的興趣,對事物漠然置之,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反之,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在大腦皮層上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的孩子隻對遠大理想(如當科學家、管理者、醫生)有興趣(這是一種“間接興趣”),而對解決一個學習問題或背一個外語單詞或做出一道題這樣的具體學習活動則不屑一顧。其實,做好一道題,解決某一問題,背一個單詞,是實現崇高理想的必要積累。在孩子的學習中,家長老師要用崇高理想(如當科學家)這種間接興趣來調節和調動孩子的心理和行為,使其自覺約束自己,強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起來。
(3)幫助孩子克服內外幹擾
注意力分散與內外幹擾有關。外部幹擾,主要是指無關的聲音、分心的視覺刺激物以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等等。內部幹擾,主要是指疲勞、疾病、與學習無關的思想情緒等。幫助孩子克服內部幹擾,家長和老師除了培養孩子正確的思想、情感外,還要教導孩子要積極鍛煉身體、保持充足的睡眠、有意變換學習內容、避免用腦過度、防止身心過度疲勞等。克服外部幹擾,除了要盡力避免影響注意力的外界刺激,例如學習時把桌麵上的報紙雜誌收掉、自習課不聽收錄機等,還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意誌力,培養“亂中求靜”的本領,使注意力能夠始終高度集中。
(4)教育孩子掌握專心的方法技巧
要想使孩子上課能集中注意力,還得注意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例如,孩子在課堂上,當老師講到自己費解的問題時,可進行“自我提醒”:“現在我的注意力一定不能分散,否則我將越來越弄不懂了”;在課間十分鍾時,一定要讓孩子放鬆休息,因為激動緊張的心情有慣性,課間十分鍾的休息,可以抵消這種慣性,使神經係統得到放鬆,從而有利於下一堂課迅速實現注意力的完全轉移。
(5)培養孩子養成注意習慣
前蘇聯心理學家西·索維契克說過:“要想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我們就從一年級就學會的做簡單的事情開始吧!身體坐正,振作起來,做好聽課準備……這樣,我們就會非常容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的講解上。”
確實,如果孩子聽課時趴在桌上,怎麼能使注意力集中呢?所以,必須讓孩子知道,為了使自己上課不“走神”,必須養成良好的注意習慣——從培養自己良好的坐姿開始。雖然一開始他們會覺得不舒服,甚至還有些痛苦,但若堅持下去,就會逐漸明白這樣做的好處。
8.糾正孩子做作業時粗心的缺點
粗心大意的孩子,往往學習上馬虎,做作業時不認真,考試時成績不理想。同時在生活上丟三落四,還會出現很多不必要的煩惱。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必須教育和幫助孩子克服這一缺點。
粗心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不單是孩子身上有這種弱點,許多成年人也避免不了。一般說來,粗心大意的弱點在孩子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