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好父母塑造孩子良好品質的方法細節(4)(2 / 3)

自私是人類的通病,一個健康的社會人一生都在和自私作鬥爭。克服自私是一種心靈的淨化,將會在孩子以後人生道路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次同事聚會,一位同事把她的寶貝兒子也帶來了,這孩子原來給大家的印象很好,但是在餐桌上的表現,卻使同事們改變了對這孩子的看法。原來在大家聚餐時,孩子的母親負責端菜,由於平時在家吃飯母親也是這樣,孩子便認為大家在吃他們家的東西,於是,在大家夾菜時他便將別人筷子撥開,將好吃的菜全攏到自己跟前,嘴裏說出:“想吃我們家的東西,沒門!”大家先是一愣,然後麵麵相覷,孩子的母親也非常尷尬,趕緊說了他幾句。孩子覺得委屈.就大哭大鬧起來,結果這次聚會大家都很掃興。

現在,每個家庭隻允許要一個孩子,加之生活逐漸富裕,孩子的惰性較強,如果大人總是嬌慣,那麼孩子的占有欲會逐漸膨脹,天長日久,孩子的私心也將慢慢形成。一個孩子自私的輕重將決定他選擇何種的人生道路。自私過重將影響人生發展。一個小孩如果讓別人看來特別自私,那麼他將會失去很多朋友,一般的成人也非常討厭這樣的孩子,在學校裏也不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器重,這樣的孩子將會更加自私和貪婪。所以當孩子有了自私的現象時,千萬要給予重視。

孩子有了自私的苗頭也不要危言聳聽、大驚小怪,同時也不能放任自流。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退一步講,自私如果對孩子成長有促進作用,那麼我們就加以鼓勵和培養。但實際上,自私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每一個做父母的心裏都很清楚。所以,我們就必須去製止,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孩子現在還小,各種習慣還沒有完全形成,如果發現自己的小孩有自私的現象,就應該馬上去解決。那麼解決的途徑是什麼呢?

麵對孩子的自私,家長可通過以下方法予以教育:

(1)要教育孩子:不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如果孩子沒有這樣的概念,不僅會發生同伴交往上的不適應,還有可能發展成偷盜。許多成功的家長,從子女小時候就嚴肅地告誡他們,不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是很有道理的。

(2)要教孩子學會和大家分享

幸福的人不僅和大家分享快樂,也會和大家分享痛苦。你的痛苦和大家分享時,痛苦便減少一倍;你的幸福和大家分享時,幸福便增加一倍。但這些分享技能是孩子從小開始學會的,是他們從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分享物品開始的。從來不舍得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的孩子,最終也沒有人給他玩。自私會把分享的大門關閉。

(3)要教育孩予不要把物質的東西看得太重

物質是重要的,但不是擁有了物質就擁有了一切,人間還有友誼、友情等非物質的東西,在有些情況下,真摯的感情更重要。把物質的東西看輕些確實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利。

11.有效矯正孩子偷東麵的不良行為

偷竊行為是父母最不能容忍和原諒的缺點。但切不要先給孩子下這樣的定論,應找到孩子的真正動機,再加以糾正。輕易地給孩子貼“小偷”的標簽對孩子的身心是非常有害的。

鄰居家的小昆,是個人見人愛的乖孩子,可有一天從他們家傳出以下的對話:

“這隻忍者神龜哪裏來的?”

“我的啊!”

“我的!真的是我的!”5歲的陳小昆依舊理直氣壯地強調忍者神龜歸他所有。從他的詭辯中似乎可以了解,他想告訴媽媽:“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能是我的!”

可惜,媽媽並不了解這點。

“再不說實話,我可要打人了,是不是小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