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父母是如何把差生轉變為優等生的(3)(2 / 3)

成馨在一封《致一直在關心和愛護我的母親》的家書中又寫道:“我好想您!不知您是否聽到了我想念你的聲音!……以後你們多寫信跟我交流一下好嗎?我很渴望收到你們的信,這樣可以減少我對家的想念,減輕我在這裏的寂寞……你們抽時間來看看我好嗎?我挺想你們的。”短短的一封家書,飽含了女兒對家、對親人的那份濃濃的愛與眷念。

初到工作室的苦與累,讓成馨有過逃跑的念頭,可現在的她卻渴望行軍。

成馨來工作室後的行軍路程已經達到80多公裏,那一次去井岡山讓她覺得自己終於做完了一件事。當時,同學們像難兄難弟一樣互相攙扶,這樣的情誼是在她與社會上那些朋友交往時從未感受到的。成馨也在日記裏寫下了行軍路上的所思所想:“我們有時唱軍歌,有時唱流行歌曲,我們一起唱《約定》,我們約定2008年在北京聚會,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場景。忘記過去不愉快的事情,開始一個新的人生。到那時有科學家、企業家、我學畫畫成為藝術家,每個人都有個目標。以前在家就很盲目,‘我是差生,我學習不好,我不能做什麼’,但我們行軍,我們用雙腳丈量土地,沒有人可以像我們這樣,大人也不會像我們這樣,我們很驕傲,很自豪,我們是支驕傲的隊伍,不會覺得自己沒用,我們是金子,我們要發光!”

現在的成馨對於未來已有了自己的規劃,她的英語基礎好,她說要達到六級水平;她的繪畫曾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獲過獎,她要請私人老師教她畫畫,她要充分發揮這個特長,使自己在這個領域有所發展。

她覺得曾經的生活其實是那樣空虛、無聊,而現在才是真正的充實;她曾經是那樣固執,哪怕知道這件事是錯的,也要做下去,而現在開始選擇哪條路是捷徑,哪條路可以走得更好,不再一意孤行;曾經的她是那樣熱衷於陰鬱的網絡文字,覺得陽光的東西是那樣虛假、不真實,而現在聽取一些畢業老生的意見,接觸陰暗麵的同時也享受陽光。

成馨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的墮落源自我的無知,我的再次升起源自父母對我深沉的愛。沒有他們,沒有他們把我送入轉化工作室,或許,我早已經像當初的那些玩友一樣,已經墮入深淵了。對於這一點,我永遠感激我的父母。”

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也是深沉的,唯有這種愛才能打動孩子的心扉,融化孩子的靈魂。聰明的父母,要學會充分使用愛這種“武器”,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兒女成長。

魏永康:在媽媽幫助下成長的“麻煩少年”

麵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細心和愛心,千萬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墮落下去。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最佳幫手,孩子們,也隻有在父母的幫助下才能夠健康成長,快樂成才。

兩歲多查字典讀故事書,3歲掌握分數的加減乘除,8歲進中學,13歲以優異成績考入全國重點大學,17歲進入中國科學院……他就是被老師們稱為“奇跡”、被新聞媒體譽為“東方神童”的魏永康!

2001年6月17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魏永康年滿18周歲,結束了他的“神童”生涯。在許多人眼中,他曾是行為怪誕的“另類少年”。坎坷曲折的成長歲月,伴隨著各種特殊的“精心嗬護”,曾帶給這位天才少年怎樣的感悟……

1978年,26歲的農家姑娘曾學梅勇敢地做出人生抉擇——嫁給一等殘廢軍人(雙腿癱瘓)、45歲的誌願軍戰士魏炳南。在湖南省榮軍療養院成親後,他們回到魏的家鄉華容縣定居,曾學梅進了縣百貨公司工作。

這對患難夫妻結婚近五年才懷上孩子。懷孕期間,身材瘦小的曾學梅擔心分娩困難,不敢沾葷腥,結果孩子出生時隻有2850克。魏炳南年過半百才初為人父,歡喜得合不攏嘴,替兒子取了個吉利的名字——永康。

兩歲半時,小永康開始跟媽媽學數學。媽媽告訴他十進位的方法,他馬上就推理出百進位、千進位。3歲半時,他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加減乘除。不久,曾學梅深感自己已無法滿足兒子的求知需要,趕緊把他送進學校讀書。

小永康高高興興地在一年級課堂裏走來走去,忙著交新朋友,對老師的權威一點兒也不在意。老師經測試發現,小永康的文化水平早已超過初小程度。難怪他對一年級的課程這麼輕鬆自在!

4歲半的小永康很快被轉到五年級上課。他活潑好動,不管課堂氣氛多麼緊張嚴肅,他仍笑嘻嘻的,如入無人之境。老師想用功課約束他,可是功課他全懂,隻是不懂得上課為什麼不能自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