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父母是如何把差生轉變為優等生的(2)(3 / 3)

張彤沉思片刻後才說:“我其實挺愛體育的,以後,我也在體育上下下工夫。”

張彤幹什麼都風風火火,說幹就幹,他為此又重新製訂了學習計劃,一有時間就在運動場上活動了。

在初二的冬季越野賽中,張彤報了名,還報了短跑和擲鉛球兩個項目的比賽。雖然他沒在越野賽中拿到名次,但這卻鼓舞了他。而他在擲鉛球比賽中,得了個全校第三名。後來他對父母說,當他拿到擲鉛球的獎——一個日記本時,他的心中不知有多麼高興。

張彤在初二升初三時,真的成為“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三好學生”了。

初中畢業前,市重點高中曾想特招他直接入高中。張彤拒絕了,他想讓自己再經受一次考驗。

年輕而又充滿熱情的初中時代就這麼緩緩地流走了,短短的三年時間,卻成為張彤生命中最難以忘懷的光陰。

中考臨近了,張彤暫時告別了他愛看的小說,潛心地鑽進書中。麵對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升學挑戰,張彤顯得很平靜,那種坦然讓人覺得他有一種大將風度。在這說緊張也不是很緊張的氣氛中,張彤順利地通過了中考,拿到了高中的錄取通知書。

在高中時,張彤的作品發表得更多,並投到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報紙上,屢投屢中,反應良好。

1999年10月,一位美國教授偶然看到了張彤的一篇文章,競親自來到中國找張彤。在對張彤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麵談以及了解了張彤的品行、成績後,教授當場簽下了美國一所名牌大學的免試錄取通知書。

張彤的父母絕對不會想到,當年為了糾正兒子的偏科,竟“糾”出了一個名牌大學的留學生!其實成功的道理很簡單:哪個孩子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天生就一定能成材的。麵對孩子的缺點和不是,父母及時給予糾正,就像培養一株小樹那樣,孩子就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迷失得太遠。“糾偏教育”不僅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更體現了父母作為孩子第一任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成謦:一個“浪子回頭”的小才女

青春期逆反是孩子的一個大問題。麵對這個問題,父母千萬不能“硬”來,而應該和孩子進行耐心細致的心靈溝通,用深沉的愛來感化孩子。否則,會適得其反,使與孩子的矛盾更加激化。

成馨,一個15歲的雲南女孩。

她出生在教師家庭,父親是體育學院的老師,母親是師範學校的老師,自幼接受著較為嚴厲的教育。從小學到初二上學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可生性叛逆的成馨並沒有按照父母為她設計的人生軌跡走下去。

因為上網聊天,成馨在網上認識了一個社會上不務正業的年輕人。又因為一個偶然的巧合,使他們熟識起來。從那時起,成馨的生活軌跡開始滑向另一個方向:與社會上的一幫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抽煙、喝酒、上網、談戀愛、打架等事情開始充斥著成馨每天的生活。

成馨在文章《網夢》中,曾寫過一段關於當時網絡生活的文字:“從一開始的語言生疏到後來談笑風生;從一開始的打字緩慢到後來的運指如飛;從一開始默默無聞的‘醜小鴨’到後來盡人皆知的‘火狐’;從一開始的短暫停留到後來的徹夜不眠……在網絡中,我一直在不停地‘成長’,開始變得‘成熟’、放縱,最後變得膽大妄為、肆無忌憚。我開始無情地揮霍金錢,浪費青春,即使一個星期泡在網吧也無所謂。後來還開始學著網戀,雖然隻是玩玩而已,但卻從一個星期不回家演變到了一個月不回家,停留在網吧。”

成馨那時經常一上網就是10小時以上,一般都是下午4點到淩晨4點,最長一次達到15小時不下線。那段時間,因為上網,成馨總在課堂上睡覺。晚自習時開始出去玩,經常徹夜不歸。一群年輕人在燈紅酒綠的酒吧,在煙霧繚繞的包房,在啤酒與香煙中麻醉著自己的靈魂。雖然現在的成馨也覺得那時的生活挺無聊挺空虛的,但那時的她已在這看似逍遙自在、隨心所欲的日子裏迷失了方向。

那時成馨在外麵玩是從來不愁錢花的,比如說她的男朋友是看賭場的,每月可以掙到7萬多塊錢。她們這群人每天揮霍幾千塊錢是常有的事。

對於戀愛、愛情、性,成馨的認識是矛盾的、極端的,當然也是“糊塗”的。

十五六歲,本該是天真無邪的年齡,可成馨卻說出了很多讓大人聽起來很吃驚的話:“……隻要保持精神上的純潔,肉體已經不重要了。肉體隻是一個軀殼,它被人們的靈魂所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