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初中時的失誤,到出國留學的優異成績,使劉倩切切實實地嚐到了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悅,使她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遇到什麼不順利或困難,都能充滿自信地勇於麵對,問題也往往迎刃而解,這與李英對女兒的挫折教育不無關係。
張彤:父母的糾偏教育使他得到全麵發展
小樹長歪了需要矯正,否則不能成材。孩子發展不均衡需要糾偏,否則會影響其未來的人生。讓孩子全麵發展才是當代父母應盡的家教責任。
張彤上初二時,可能是因為他讀的書較多的緣故,加上父母曾對他想像力的糾正培養,他被學校的“嫩芽”文學社吸收為“小編輯”。
不久,市裏舉辦作文大獎賽,張彤居然獲得第一名,題目是:我第一次住集體宿舍。
後來,張彤又在省舉辦的“中學生演講”比賽中獲第二名,他一下子成了學校的小名人。“嫩芽”文學社還向他每期約一次稿子呢。
可就在張彤初二第一學期時,他的成績卻在全班排到了第四十名,他的數學成績竟然沒及格。老師知道他出現偏科現象,找他談過幾次話,張彤卻不以為然。因為當時他的作文屢屢獲獎,已經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作家”了。“作家要什麼數學成績?”張彤回家後這麼對父母說,“搞文學的,有幾個數學好的。”父母看到兒子這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覺得如果他一味地這樣下去,升高中都有問題,更別說考大學了。
於是,父親針對偏科的兒子,開始向他灌輸“糾偏”的學習法。
“兒子,今天爸爸要和你談談‘作家學好別的學科錯了嗎?”’一個周六的晚飯後,爸爸破例沒急於看《新聞聯播》。
張彤聽到這話,先是一愣,接著說:“我對別的學科不感興趣。”“彤彤,快上初三了,即將麵臨中考,中考要考別的學科的。”媽媽迫不及待地說。聞聽此言,張彤低下了頭。
爸爸向媽媽使了一個眼色,繼續說:“你不是喜歡王蒙和畢淑敏的作品嗎?這有他們的兩本專集你看看吧。記住,讀一位作家的作品,先看看他的人物傳記。”
王蒙和畢淑敏是當時文壇上很火的作家,但他們在上學時都是數學尖子。父親讓張彤看這書的目的就是糾正他“作家不需要全麵發展”的觀點。爸爸認為張彤已經上了初二,不能像小時候那樣老是說教了,要讓他自己去感悟、體會。
張彤拿著書進了自己的書房。第二天,他在把書還給父親時,還交了一份學習計劃。學習計劃中,他列了十條學習其他學科的計劃,並規定了學習目標,那就是一定要學好其他學科,做一個像王蒙那樣的“全麵”作家。
從此,張彤不再拒絕看其他學科的複習書了。他回到學校,虛心請教那些其他學科好的同學。父母又專門到書店,為他挑選提高其他學科成績的複習書。張彤還找到其他學科老師,請他們課餘為自己開點“小灶”,多出一些練習題做。
就像張彤父母說的,張彤腦子並不笨,他也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雖然身上有一些毛病,但隻要給他指出來,他會盡力糾正的。張彤的其他學科成績在一次小測試中,居然都進入了全班前十名。當張彤把這個喜訊用電話告訴父母時,他還打趣地說:“爸、媽,這回我也成了其他學科好的‘作家’了吧!”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刻苦努力,以及父母親不斷的“糾正”,張彤有了很大的轉變。在搞好文學創作的同時,其他學科也全麵發展。年終考試的時候,終於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年級第一名。
張彤上初二下學期時,可能是因為平時太愛讀書了,也可能是他上初二後,隨著科目的增多,學習的時間較長,不注意體育鍛煉,有一陣子,老愛生病,藥幾乎沒斷過。對此,父母和老師都很著急,他病愈後,父母就建議他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
“現在課程這麼緊張,還參加體育活動?”張彤很吃驚。
“隻要你把握好了學習時間,有益的體育運動是能調節頭腦的。”父親說,“要不,為什麼有那麼多‘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好學生呢。”
“彤彤,我看你平時也晨跑什麼的,就是沒掌握好度呀。其實,當你在體育項目上取得一定的好成績時,也是會有成就感的。”媽媽也這麼對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