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特長生父母是怎樣培養孩子的(2)(2 / 3)

為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和表演興趣,媽媽買來《獅子王》、《白雪公主》和《米老鼠》等原版的卡通光盤,邊看邊講給他聽。每次拍片前王尊都有自己的原則和計劃,首先是不影響學校學習,如必須占用上學時間,要及時補好功課。

王尊上學後接了《孝莊秘史》、《五月槐花香》、《走向共和》等不少電視劇,但基本都是在業餘時間完成。拍《狸貓換太子》時,王尊在拍攝現場利用休息時間朗讀課文和默寫英文單詞,還堅持記日記,記下身邊發生的事;拍戲要是結束得早,他就趕回學校上課。在學校的積極支持下,各科老師們熱心地利用課餘時間主動幫助他補習功課,使王尊懂得勤奮刻苦是走向成功的階梯。正因為此,他的學習成績也一直是優異的。

王尊利用自己的特長,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傳播著“紅領巾”的愛心。

除了抗擊“非典”期間參加《為了明天》電視劇的義務演出,他還參加過張藝謀申奧專題片拍攝、徐靜蕾為西部孩子“安康計劃西部行”活動。

從王尊的成長經曆中,我們可以看出,要開發孩子的表演特長,一是要先發現孩子的表演特長,二是在發現之後,既要積極培養和扶植,又要支持和鼓勵孩子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隻有這樣,孩子最終才能走向成功。

田坤:父親培育出的一位少年棋王

培養孩子的特長,打造孩子的特殊能力,是孩子成功的一條捷徑。每位父母都應發現孩子身上的特長,並用心加以培養。

2001年8月,13歲的田坤在“全國少年兒童國際象棋大師資格賽”中以第三名的成績脫穎而出,獲得了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簽發的國際象棋國家大師證書,填補了西北五省無國際象棋大師的空白,一時成為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新聞。

田坤生於1988年7月27日,出生時體重足有4.9公斤,接生的醫生連連驚歎,說從未接生過這麼大的嬰兒。田坤的體質非常好,很少生病,八個月就會走路了。那時父親很忙,就想把他送幼兒園。跑了好幾家,老師聽說他還沒滿周歲,都不肯收。最後父親隻好謊報了年齡,才把他送進一家幼兒園。

進了幼兒園麻煩就來了,因為田坤太淘氣,老愛打小朋友,老師就向父親告狀。同班的小朋友無論年齡和個頭都比他大,開始老師怎麼講父親都不相信,後來問田坤:“你怎樣打同學的?”兒子自豪地用手比著說:“女孩子我就這樣揪她的小辮子,這樣撓她的臉,她們最怕撓臉——太臭美了;男孩子我就跟他摔跤,你看我這樣腳先一勾,手上再這樣用力一扳,他們就倒了——一點也不經打。”

父親再問他:“你為什麼打人?”

他說:“我想當第一,當大王!”

後來幼兒園不肯收他了,父親隻好領他回家,讓剛退休的爺爺帶著。爺爺是個象棋迷,每天往樓下的水泥棋盤旁邊一坐,就與幾個老頭“殺”開了,可以“殺”上半天不動彈。

開始時田坤愛滿院子亂跑,常常走丟,後來爺爺幹脆拿根繩子把他的腳往棋盤的水泥腿上一拴,他想跑也跑不掉了。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拴卻拴出了個國際象棋大師。

開頭幾天田坤老是搗亂,不是把棋子藏起來,就是往棋盤上撒尿,後來看見爺爺競為了一個圓木塊跟對方爭得麵紅脖子粗,幾乎打起來,他又覺得好玩了,就跟著爺爺學起了車、馬、炮……說來也怪,他很快就學會了。雖然那時他還不識字,但玩起棋來卻有板有眼,有時在飯桌上也要和爺爺比試兩下子。

田坤剛滿3歲,院裏已經沒有老頭勝得了他了。自此以後,原來淘氣的他一下子變文靜了。

父親擁有一個賺錢的羊肉泡饃館,那時生意剛剛走上正軌。

田坤的父親12歲就進了羊肉泡饃館當小夥計,一直做到泡饃大師傅。客人都說他做的羊肉泡饃湯香肉美,味道好極了,父親工作的飯莊的生意也因此很興隆。

80年代正流行下海,膽大的人紛紛辭職自由創業,爭相做“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田坤的父親很有頭腦,便放棄鐵飯碗,做起個體生意。

由於資金的限製,田坤的父親隻能從餛飩米線攤幹起,就這樣,在每天幾碗、十幾碗、幾十碗的餛飩米線中,積累了開羊肉泡饃館的資本。到兒子出生時,他的羊肉泡饃館已經初具規模。那時來吃羊肉泡饃的主要是西安本地人,利潤還不是很大。

到了90年代,隨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和挖掘,有十三朝古都之稱的西安成了中外遊客喜愛的旅遊勝地。西安的飲食業也隨之有了很大的發展,許多傳統美食一下子就火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