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藍的紙成了夜空的底色,畫的下部是白雪覆蓋的田野、城市和村莊。卜鏑在空中畫了一輛飛馳的鹿橇,上麵坐著他和妹妹卜樺,身邊還有一袋豐盛的禮物,是送給賣火柴的小姑娘的,有麵包、香腸、蘋果,還有奶奶的大皮襖。
飛奔的鹿撒開四蹄,疾馳的車掠過月亮,可卜鏑還嫌它慢:“小鹿,你快跑,快快地跑,千萬別讓——她的火柴燃盡了……”
畫完了畫,卜鏑才舒了一口氣,好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他似乎看見賣火柴的小女孩穿上了大皮襖,臉上露出了微笑。
卜鏑的性格與妹妹不同,他平時不太愛講話,尤其在生人麵前,顯得格外靦腆,隻會憨厚地一笑。因此,許多人初次與他見麵竟然以為他是女孩。
比他小兩歲的妹妹恰恰相反,妹妹在幼兒園時就能繪聲繪色地複述出老師講的故事;家裏來了客人,她都主動打招呼,給客人拿糖送茶;假如兩個人一起上街或辦事,總是妹妹講得細致,敘述得生動;就是兩個人吵起架來,妹妹的小嘴像連珠炮似的說個不停,哥哥總是說不過妹妹。
然而盡管卜鏑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但他的內心世界卻是非常豐富的,他更長於用形象表達小小心靈的愛。
卜鏑7歲時爸爸帶他看了羅馬尼亞影片《波隆貝斯庫》,影片的結尾是年輕的音樂家被疾病、宗教分歧摧殘致死,卜鏑難過地哭了。
回家後他畫了一幅大部分以重墨為線條的畫,題為《獻給波隆貝斯庫的一束花》:一扇巨大的黑色窗子,窗前一架黑色的鋼琴,波隆貝斯庫身穿黑衣望著窗外,一束金色的陽光透過大窗射進屋子。畫麵的左下方有個小孩子,手擎一臾鮮紅的花。
原電影中的孩子是個身穿紗裙的小姑娘,卜鏑在這幅畫裏卻畫了個小男孩。也許這就是卜鏑自己吧?記者袁莉莉在介紹卜鏑創作的文中寫道:“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立刻為小作者深情的筆調所感動,他是那樣地同情這位早逝的天才音樂家。”
卜鏑8歲時爸爸又帶他看了印度電影《流浪者》,主人公拉茲在少年時曾一度誤入歧途。當他認識了美麗善良的少女麗達時,便棄暗投明,一心踏上真正的人生。但那不公平的社會又使他美好的追求一個一個地破滅,使他經曆了種種痛苦的遭遇……
卜鏑邊看邊流淚,回家後,他的美術日記不是簡單記述影片中的自然情節或某些段落,而是反映了小作者強烈的愛和憎,他畫了一幅體現拉茲和麗達理想追求和美好願望的《拉茲的夢》。畫麵上雲霧繚繞,瓊樓玉宇,到處都是鮮花,一對幸福的戀人——拉茲和麗達並肩挽手奔向那閃光的未來。
電視劇《響鈴公主》講的是王爺的女兒響鈴公主愛上了自幼青梅竹馬的青年獵人劉剛,由於門第懸殊,狠毒的王爺設計害死了劉剛,癡情的公主最後以死殉情。
卜鏑邊看電視,邊畫人物速寫,邊流淚。為什麼好人總要死呢?不,我要讓他們活下去,活在我的畫中。
這次他用了一張長方形的紙,在一邊畫了美麗的響鈴公主,另一邊畫了勇敢的獵人劉剛,周圍用幾組小畫表現了他們兒時歡樂嬉戲的場麵和他們之間純真的愛情。畫的下麵寫道:“響鈴公主和劉剛叔叔,狠心的王爺把你們殺害了,但我永遠讓你們活在我的畫上。”
感情是藝術創作之母,有生活火花的點燃和熾烈感情的觸發,才會產生具有感人力量的藝術作品。
胡莎:父母精心培育出來的音樂才女
對一位音樂才女的培養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父母的辛勤培育。音樂小才女胡莎的父母都不懂音樂,然而他們卻懂得如何培養孩子。
江蘇省“音樂小才女”胡莎既沒有音樂世家的特殊成長背景,又沒有投拜過專家名師,得到重點培養,卻能在音樂方麵一枝獨秀,才藝出眾,在這成功的背後,小小少女,流淌過多少苦澀的汗水和淚水?正所謂“不經幾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發展音樂特長與自身努力息息相關。
胡莎在學校時就充分表現了她的音樂特長,例如她在學校擔任少先隊大隊部文藝部長,能根據學校和少先隊大隊部的工作安排,製定出適合本校特色的文藝活動方案,充分活躍同學們的文藝生活,積極調動同學們的文藝積極性。她還能結合學校要參加全市校園藝術節和學校百年校慶的情況,組織學生參加大合唱,抓好樂器和鼓號隊的訓練,舉行全校性的歌詠比賽等。